我军军事测绘导航技术跨越式发展纪实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继红、何峻、付勇胜、李沛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60年来,我军军事测绘导航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实现了一次次重大跨越:从传统手工作业到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作业;从地面测量到航空、航
2010年1月17日凌晨0时1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绚丽的橘红色火焰照亮了夜空。
这一刻,北斗卫星经长征运载火箭奋力举起射向苍穹,在天地间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刻,标志着我军军事测绘导航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60年来,我军军事测绘导航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实现了一次次重大跨越:从传统手工作业到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作业;从地面测量到航空、航天测量;从传统地图保障到导航定位、精确授时;从单一保障作战指挥到保障作战指挥系统、部队行动和武器平台。
60年来,“勇攀测绘高峰”,建立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保障体系,成为我军测绘兵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
制图手段由手工作业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
计算机成为测绘兵的“最爱”
打开电脑,“数字地球”会带你畅游世界各大奇观,感受震撼而不必远行;打开手机,“数字地图”会指引你漫步园林小径,感受惬意而不会迷途。数字技术在使人类生活更加快捷便利之际,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更趋极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西方军事领域率先运用。那个年代,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把测绘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小笔尖、三棱尺是测绘兵手中的标配“武器”。他们一手握笔,一手扶尺,伏案一坐数小时,一笔一笔绘制地图数万个点、线、面符号。
“传统测绘效率低、周期长、已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瓶颈’,必须尽快建立新型测绘保障体系!”谈起此事,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至今感触颇深。以高俊、王家耀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在全国率先建起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传统测绘制图手段逐渐被计算机数字化辅助系统取代,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制图软件应运而生,功能强大的全数字测图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等相继问世,数字地图实现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全过程数字化。
如今,计算机成为测绘兵的“最爱”。看!他们轻点鼠标,纵横交错的经纬线不断变换链接,一会儿功夫,一幅美观清晰、高精度的彩色数字地图便完成了。“过去制作一幅这样的地图需要十几个人,耗时几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的变化从前想都不敢想。”总参某测绘大队工程师孟繁枝感慨不已。
信息获取手段由地面向航空、航天转变——
为武器装备装上“眼睛”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场测图会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大规模展开。数支测绘部队靠人扛牛驮将大量测绘仪器和物资搬上这片“生命禁区”,用了整整15年完成了近140万平方公里“无图区”测绘任务。
站在“世界屋脊”之上的中国测绘兵发现,人类已经迈进了宇航时代。1965年,美国宇航员获取了第一组地球相片,摄影测量技术从航空转向了航天。
于是,中国测绘兵追赶的脚步越来越快。
1987年9月9日,是中国军事测绘导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遥感测绘卫星发射升空。胶片成功回收冲洗,巍峨的山川、蜿蜒的河流、高楼林立的城市清晰可见。“成功了,精度超出想象”,当时参与航天摄影相机设计制造的研究员王任享手捧照片不禁热泪盈眶。
随后,数颗航天摄影测量卫星成功发射。到20世纪末,测绘科技工作者不断改进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码航空摄影相机等一系列尖端测绘技术,使我国航天摄影测量技术逐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如果说“两弹一星”为我军解决了“枪”和“弹”的问题,那么航天摄影测量则解决了“靶心”坐标的问题。现代战争中,将精确影像数据装入武器装备的“数据方舱”,武器装备就像装上了“眼睛”,自动进行地形影像匹配,掠沙丘、穿山谷,直击敌要害目标。
2004年,一颗具有实时传输功能的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实验证明,卫星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全球影像数据,这为研制建设新型传输型测绘卫星系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军事测绘导航摄影测量从地面走向航空,从航空走向航天,我测绘兵终于实现了“千里眼”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