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殇:1895-1945年的中国海上力量(2)
辛亥革命网 2013-09-12 00:00 来源:看历史 作者:赵楚 查看:
国家海军的事业和海权的发展是与一国基本国力、国家发展状况最密切相关的事业。而深入查考三位海军军人的结局,人们可能得出关于海军事业与国家一般状况关系的最直观、动人结论。这三个个人具备卓越专业水准和宏大国族抱负的前辈结局均充满平生之憾。
1911年4月,程璧光率领重建后的巡洋舰队旗舰“海圻号”军舰赴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加冕典礼,后转赴北美访问和宣慰侨胞,行程逾三万里,为中国近代海军环球航行之最。舰队途径新加坡,为体现中华儿女精神面貌,他下令剪掉官兵发辫,为近代史惊人壮举,其后,归国途中宣布参加辛亥革命,嗣后,1917年护法战争事起,他率队南下广东,为孙中山第一次护法的主要武力,1918年,被刺客杀死于广州火车站。萨镇冰历经清末、民初和国民政府时期,练兵、带兵,艰难经营与再造再毁之际,一代海军名将晚年以慈善事业寄托。至于陈绍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航母和海上航空势力的崛起,从上世纪30年代起即声嘶力竭倡导海权的意义,呼吁政府规划和建造航母,抗战期间,以弱小之海军浴血奋战万里江海。
毋庸讳言,这些中国海军的先驱都是具有很纯正报国之志的职业军人,他们离时代污浊的政治空气甚远,而在变化的时代潮流中总是希望借一己努力,保留中国近现代海军的血脉。然而,随着国家的失败,他们的事业终不能有实质的进展。1950年,暮年的萨镇冰听闻中国军队打入汉城,这位当年的甲午老战士曾吟诗一首,从中可以阅读近现代海军军人的家国情怀: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 碧血波涛:中国海军光辉的一页
海军作为最现代化的军种,其人员素质为清末到民国军人之首。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普遍的爱国热情使海军军人在1937年爆发全民抗战后缔造了现代中国海军最光辉和荣誉的一页。
抗战初开,陈绍宽领导的中国海军舰艇仅有六十余艘。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再次重建最低限度的海上防御武力,海军军人筚路蓝缕,在建造军舰计划中,不仅从海军部日常办公费中厉行节约,而且从陈绍宽部长起,海军军人甚至进行个人工资捐献,如此集腋成裘,至抗战前,总算抢在战争开始前积累起总吨位接近七万吨的本钱。而同时期,日本海军拥有120万吨位种类齐全的各型大中舰艇。抗战时的中国海军问题,除舰艇种类不齐全,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最主要的是舰艇防空能力薄弱,而在海空复合海权时代,面对来自空中的猛烈打击,海军官兵的抗战自一开始就注定了特别悲壮和牺牲的色彩。
一般史家谈中国海军抗战分为四期,即南京失守前的第一期、南京失守至武汉保卫战的第二期,此后直至抗战结束的第三期和受降、接收及收复国土的第四期。与拥有数千万后备兵员的陆军不同,海空力量在缺乏科技和产业支持的国度,在战时可谓战一场少一批,全军处于“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心理状态。
抗战第一期,海军不能实施近海防御的战略,于是配合长江守备,主要担任江阴要塞江防侧翼的守御任务。开战两月,最大的“平海号”和“宁海号”巡洋舰即被日军击沉,此间,海军通过水雷战、沉船阻塞等战法向暴日入侵舰队展开猛烈攻击,鱼雷艇及敢死队袭击黄浦江上的日旗舰“出云号”惊天地、泣鬼神,使全国人民抗战士气为之振奋。
第二阶段,配合长江中游防线的防御作战和大武汉会战,海军剩余力量先在田家镇一带布雷,当战舰被击沉,则将舰炮拆卸至陆地,海军官兵作为陆战人员继续坚持搏杀。在第三期作战中,为保护抗战大后方,海军在川江入口处进行大规模水雷铺设作战,其发明的水中漂雷击沉、击伤敌舰船八十余艘,为几乎处于有军无舰的中国海军开灭寇之记录,亦为死难同胞报国仇于万一。
抗战胜利,中国作为四强登上近代以来未有的国际地位高峰,苦撑八年的中国海军也在民主建国的思考下规划了美好的未来中国海权前景。其最值得记忆的是,中国军舰收复南海诸岛,并参与了光复台湾等令人振奋的行动,足慰百年以来为民族复兴和国家自由、独立而牺牲的千百万英灵。
回顾海军抗战历程,不得不说,战前国家的内战风波使海军丧失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也为国家在战时的失败酿成主因之一,再次印证了近代海军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则:无良好之国家状况,则不能有强大海权,而无强大之海权,则国家于战时将不能有效保护其安全。
■ 百年海殇:无海权者无大国
中国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有长达近二万公里的海岸线,随着近现代产业兴起,中外的交通、物流和交往乃国家存亡绝续之命脉。同时近代以来,来自海上的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国运和人民的摧残可谓触目惊心。19世纪中期关于塞防和海防的大讨论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炮声中得到了结论。而民国建立后,国家并未能利用新国家的内外机会之窗,致力海权复兴。漫长的内战消耗了从一战兴起到二战爆发最宝贵的战略机遇,频仍战乱,对内滥用武力的思维导致外敌坐视中国错失海权机缘。
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海权实践历史,郑和的舰队带着更优越的文明之光遨游七海之际,地理大发现尚在不可知的黑暗中酝酿。但人们对待自己民族的历史,即令充满自豪和敬意,终不能缺乏基本诚实和反省的态度:近现代中国海军虽然经诸代先辈开拓,但政治的不上轨道、经济的制度制约、最后整个思想和意识的落后,还是限定了这些前途宏伟的事业毕竟没有真正值得保存的历史果实。
近现代中国海军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数量有限的海军建设并无改变我国国防陆权主导的战略思维,所谓海军,不过是陆防的海洋延伸而已,即对陆防周界的扩大,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思考中,所谓海权的概念并不能成立。而现代海权的建设除全民的海洋热情之外,也需要经贸和总体制度的支撑。近现代海军悲惨的命运表明:无蓬勃的国家发展支持决战蓝色海空的海军实力,对于来自海上的机动攻击,陆防和有限的近海防御国家几乎没有有意义的抵抗能力,同时,面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日益具备复合及联合作战能力的海军战略,有限的近海舰队力量甚至连绊马索的作用都不能起到。
中国是一个大国,其现代化的历程本是产业、经贸、内外制度现代化的同步过程,更是其国家重大利益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海权的力量保障这些利益的拓展,则无论局部的进步多大,一旦陷入与具备海权能力的大国严重冲突,不仅现实的利益难保,其前此的努力也会毁于一旦。甲午毁灭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最早、最大规模的近代化国防力量,而八国联军再次毁掉了甲午后重建的家当,至于抗战,海军官兵壮烈的成仁奉献则同时也最后埋葬了近现代80年中国几代人的海权梦。
无海权则无国家,无海权者无大国,进一步甚至可以说,若无强大的海权,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事业前途也不会有坚强、可靠的保障。这是我们今日凭吊海军先烈时必须时时自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