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殇:1895-1945年的中国海上力量
辛亥革命网 2013-09-12 00:00 来源:看历史 作者:赵楚 查看:
国际历史和军事战略学者大多承认,支配19世纪末期国际政策的主要意识形态是帝国主义思维,这种弱肉强食的思维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的野蛮丛林状态,也导演了无数弱小国家悲壮的命运惨剧。
作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国家和民族在这一黑暗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苦难深重的历程,而在其中,令人最难忘的,是中国海上力量的壮烈和悲惨历史。有貌似唾手可得却注定失之交臂的历史机遇,也有几代肩负重大国家使命的海军先驱舍身忘家的高尚情怀和浴血奋斗的铁血精神。最重要的是,在那一段屡仆屡起的血火历史中,隐现的中国现代海洋的蓝色梦想迄今依然熠熠生辉。站在新世纪、中国日益强大的海权萌现的历史时刻,再三深情地回顾,她依然会帮助我们认识民族经略海洋、建立海权的启示。
■ 1895:从哪里重寻失落的梦?
甲午一战,中国历经近三十年的近代化海军全军尽墨,中国人想乘船坚炮利而自强并跻身世界强国的愿景遭遇挫败。尔后,甲午的失败对整个国民心理和上层对国防的思考带来了根本的震撼,其结果有二:一是举国上千年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巨大的国耻刺激下为之一变,在富国强兵的战略思考中,强兵以图存成为知识阶级和忧患人士的优先思想课题。自古“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一变为普遍对近代化军事精英的崇敬;二是清廷上下更加意识到欲摆脱亡国灭种的国族大危机,重建西洋标准的新型国防效能是为优先之优先政策考量。
在普遍重视海军的危机意识下,从零重建中国海军的努力于焉展开。当时重建海军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的短缺。《马关条约》除继续扩大列强在中国的种种特权,赔偿战费达二万万两白银,此数为清廷年度财政收入的差不多三倍,而由于新型财政系统未立,国家仍主要为农业社会,故此决定了重建海军的努力必然无可能做宏大规划,只能从条件许可的小型和零星舰艇添购开始。
重建海军的先锋首推英国怀特·考沃斯造船厂建造的“飞霆号”驱逐舰(又称鱼雷炮舰或猎舰),改型舰完工于1894年3月,本应回国参加甲午海战,但号称保持中立的英国扣留了该舰,直到条约签署,才放它回国。大约与“飞霆号”同时,又有购自德国瓦尔堪船厂的驱逐舰“飞鹰号”,及鱼雷艇“辰、宿、列、张”四艘。“飞鹰号”吨位高达850吨,拥有八座主炮和六座副炮,这条外形特别的军舰是中国海军唯一有四座烟囱的舰只,而且后来在民国初期,于1917年响应孙中山号召,南下广州参与护法之役,从而获得其特殊的历史荣誉。
甲午失败的另一个战略后果是,日本占领旅顺、威海等重要军港,北方辽阔的海岸线已无法进行海防部署,这对重建海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重建的舰队分为巡洋舰队和巡江舰队,而巡洋舰队则是国家海防的重心,均为当时较大型战舰。由于经费困难和总体国家局势变化,巡洋舰队以中国陆续向英、德等国订购大型舰只为核心,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字头三舰:“海容”“海琛”和“海筹”。最后,“海天”和“海圻”舰的归国终于把战后海军重建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这两艘4300吨的二等巡洋舰终于使重建海军有了主力模样,使国家在艰难时期不至于完全沦入有海无防的境地。此外,还向德国订购了“海龙”“海青”“海华”、“海犀”等四艘驱逐舰,以及“湖”字头鱼雷艇数艘,以及“楚豫”“楚材”等军舰,巡洋和巡江舰队庶几初具规模。
观察甲午后重建海军的努力,有四点值得重视,首先,这些大小军舰均密集订购于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1899年,内含雪耻的苦涩用心。其次,由于经费的困难,诸多军舰由各总督区自行设法向内外订购,这实际上增加了地方的军事实力,而此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影响。其三,巡江舰队的设立标志着清廷的军事努力从外患重新转向内部的稳定。最后,饱经失败和重生的海军军人因为对家国困难更直接的承担,对国耻更直接的感受,从而更富于现代化和革命的精神。
■ 家国情怀:三个人的三个时代
谈历史不能回避在历史中行动的个人,而当我们回顾雨急风骤的甲午后中国海军历史,有三个人是不能回避的,他们是:程璧光、萨镇冰和陈绍宽。
生于1861年的程璧光为在美经商之华侨之子,毕业于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福州船政学堂,甲午战前,因清政府在渤海进行海军大阅兵,他率原属广东地方海军的“广甲”“广乙”和“广丙”号炮舰北上,战争爆发,出于报国热忱,程建议李鸿章保留三舰于北洋编内,参加作战,因为威海战败后率队投降,被革职。此后,他因家人和孙中山影响,参加兴中会,在清末民初迭经革命和时代风暴漩涡。
萨镇冰,福州色目裔家族的后人,家世源流可追溯至元代加入中国的色目人,故自称“雁门萨氏”。萨身为1876年第一批由福州船政学堂选派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深造的中国海军军人,其学成回国后,除短期担任舰只管带,主要事业在练兵。他于1882年调任北洋天津水师学堂担任教官,甲午战争的许多中下级军官为其子弟。甲午战争中,当水陆军一一败退,唯他指挥的“康济”号水手坚守南口岛10日,血溅征衣,奉命才撤退。1905年,重建又遭八国联军之役摧残之际,他升任南北洋水师总理兼广东水师提督,于更艰难处境下挑起再重建中国海军的重任,使历经巨创的中国近代海军得以保留丝毫复兴之火种。
比以上两位海军前辈稍晚的陈绍宽在中国海军史上留名主要是因为三端,一则是因为他的主要军事履历均在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他是国民党政府海军事业的始终奠基者和规划者,其次,中国海军在现代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抗战是在其领导之下,最后,他至今被国人记忆的最显明事迹是,作为经历一战和二战的海军军人,他对于航母在现代海权体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有最早的认知,并且在其主持的海军规划中,不遗余力地进行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