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第一坝(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郭晋 查看:
一、从“蓄水拦沙”到“滞洪排沙”
大坝刚建成时,计划的运作方式为“蓄水拦沙”。可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次蓄水到1962年3月,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水库中已淤积泥沙15.3亿吨,远超出当时人们的预计。泥沙淤积使潼关高程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的两岸农田被淹,土地盐碱化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1962年2月相关部门将运作方式改为“滞洪排沙”,岂料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潼关高程并未降低,仍有60%的泥沙淤积在库内。另一方面,排出的泥沙没有足够的水量加以稀释,全都堆积到了下游河床。情况要改善,不能仅仅是运作方式的改变,还需要更彻底的变革,1962年8月20日至9月1日,改建论证会议召开。
二、两次改建和“蓄清排浑”的提出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治黄会议召开,为了扩大泄流规模,会议决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同时改建5-8号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解燃眉之急。
第一次改建后,效果明显,但潼关以上库区及渭河流域仍在淤积。1967年危机再起,是年黄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土地被淹。危机产生的根源仍是泥沙,1969年12月,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此次改建不仅继续扩大泄流规模,相继打开溢流坝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用于排沙,对运作方式也进行了再次尝试,“蓄清排浑”方案被提出,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发电,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这次改建之后,情况得以好转,潼关河床高程下降,库容量也恢复到60亿立方米左右,水库效益逐渐得以发挥。但三门峡却也由此变为一座季节性、低水头的发电站了。
三、问题再起,是存还是废?
从1986年开始,潼关高程再次开始抬高。2003年8月至10月,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但此次的渭河洪峰却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于是陕西省将此次水患归结于三门峡的高水位运作导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以至渭河倒灌。“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取得了很大的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悬河,主要责任就在三门峡水库。”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如是说。
2004年3月5日,陕西省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2005年6月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存还是废,还是继续改进?争论仍在继续。
图3: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
“万里黄河第一坝”如今虽饱受争议,但它功不可没。投入运营40余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一则为黄河防汛、防凌和下游工农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则其年14亿千瓦·时的发电能力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三则作为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不管成功与否,它都是先驱者,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蓄清排浑”的运作方式就已被小浪底、葛洲坝等水利枢纽所借鉴,中国人终于在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上证实了自己的雄心与创造力。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