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60年嬗变 资本市场服务全局担当大任(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张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世界上成长最快经济体的强力支撑,只要继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据有关资料记载,1990年1月,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在上海过春节期间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小平同志此番讲话,催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日试开业后,也于1991年7月3日正式成立。
重建资本市场是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迈出的关键一步。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即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使已经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资本市场这个高级组成部分。
从“局部试验”到“大力发展”
资料显示,上证所开业当日,只有30种证券上市,其中国债5种、企业债券8种、金融债券9种、股票8种(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首个交易日收市时仅成交49笔,金额为588万元。
深交所试开业的当天显得更为冷清。据业内人士回忆,开市钟声响过很长时间,居然没有委托电话打入。当天,只成交安达股票8000股。
显然,处于试验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获得各方广泛认可。
时钟运行到1992年春,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被证券业奉为“护身之宝”,那就是:“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也正是在这年秋天,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第一次把“资本市场”的概念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
如果说,此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绕着走,那么,此后的改革就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如此。就在党的十四大召开的当月,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设立。这标志中国资本市场初创阶段进入尾声,开始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接下来的近1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修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
2003年10月14日,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又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
《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在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文件中,用这样大的篇幅专门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要求,做出规划,进行部署,这是第一次。它对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势必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果然,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接踵而至,业界俗称“国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