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60年嬗变 资本市场服务全局担当大任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张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世界上成长最快经济体的强力支撑,只要继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从没有现在这样高。
日前,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在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蛋白大豆合作社有300多农户、2万多亩土地。2008年春播时期,大连大豆期货价格涨至5000/吨以上,合作社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还未收获的大豆300吨。是年底,当期货价格跌到2900多元/吨时,他们估算当地大豆种植成本都在3600元/吨左右,又抓住机会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大豆1000吨,摊低了未来大豆生产成本。通过期货市场,这个合作社2008年增加了50万元左右的收益。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名建设者,刘兴强对此十分欣慰。他说:“大豆期货市场的出现,给大豆主产区带来了重要影响。过去农民依靠感觉、经验、随大流的种地卖粮习惯和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也由单纯重生产向生产和市场并重的方向转变;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农民和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正在提高。”
刘兴强还向与会者披露了大商所200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东北大豆主产区农民关注期货市场的程度已经达到58.24%,9%的农民根据期货市场价格来选择种植的品种,40%的农民在售粮期间对期货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参考。
这,只是资本市场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
从“一度消失”到“重新出现”
抚今追昔,资本市场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消失。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才重新建立起来。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市场与计划的混合体,带有过渡性质,走上计划经济道路则是从取缔资本市场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为稳定经济,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措施就是打击银元和外币的炒卖。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查封证券大楼,这意味着在打击投机资本的同时也取缔了资本市场。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次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从此,中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资本投入。为利用国际资本市场,1979年后,我国陆续成立了几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1年初,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库券。这两项措施结束了中国人曾引以为自豪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历史。最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很快导致了股份制的尝试。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则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指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提出要分阶段进行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理论上的不断突破为新的实践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最早一批有影响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相继向社会发行股票,甚至在小范围转让交易。与此同时,以中央银行同专业银行分离为标志,金融体制改革开始起步。1985年后,“金融市场”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关于建立股票市场的提议。
1986年11月14日,小平同志会见以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将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10.99,0.18,1.67%)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回赠给客人,表明国家领导人对股票这个新生事物的认可。
这件事被视为一个信号,受到海内外舆论格外关注,给当时积极推动股份制的人们以莫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