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实业主张

辛亥革命网 2013-10-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实业,在近代中国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它包括工业、商业、矿业、交通、金融、农牧等各经济部门。中国人对它的认识以及发展实业的主

  实业,在近代中国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它包括工业、商业、矿业、交通、金融、农牧等各经济部门。中国人对它的认识以及发展实业的主张,是和近代中国社会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紧密相联的,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推进的发展历程。

  从魏源到李鸿章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动,一些爱国者为改变祖国贫弱挨打的悲惨命运,积极思索、探究。外国列强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严酷现实,促使他们摈弃长期以来封建士大夫视外国为蛮夷之邦,称中国为天朝大国的虚骄习气,认真地开眼看世界,逐渐意识到再也不能闭目塞聪、妄自尊大了,中国要想转弱为强,必须面对现实,学习他人的长处,进而迎头赶上。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集中表达了这些爱国者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求富强的强烈愿望,是近代中国实业思想的滥觞和发端。

  很可贵的是,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不只限于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基于他对“西洋以商立国”的认识,魏源提出在中国也应该发挥民间商人的积极性,举办和发展近代企业。他认为军用船厂除建造舰只外,还可以造商船卖给商人从事航运业;在官办企业之外,应该容许民间商人自己设厂,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明确表达了鼓励民间商人投资兴办近代企业的思想。由于这些主张直接触及了如何使中国转弱为强的现实问题,因而在当时便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但昏庸的清王朝并没有从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依然固守着所谓的祖宗成法,拒绝采纳变革现状的进步主张。

  继魏源之后,明确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的洪仁玕。1859年春,他从香港辗转到达天京,受到洪秀全的重用,委以总理全国政事的重任。这时,太平天国在经历天京变乱、石达开出走等一系列事变后,正陷于低潮,处境困难。洪仁玕为挽颓势,根据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制订了一个旨在全面革新太平天国内政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并经洪秀全批准颁布。这是一份包括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改革纲领,其中最闪光的内容,是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理想和主张。为了能够自行掌握和推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洪仁玕主张利用和鼓励私人资本,建立和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金融等事业,提出了一个相当全面的创办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方案,并强调在举办这些经济部门时,必须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但上述方案在当时的环境下,并未得到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和长江航运的开放,更多的外国商品源源涌入中国市场,挤占中国手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城乡手工业者的生计更加困难。另外,巨额战争赔款和对外贸易入超,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币材短缺和货币周转困难,物价腾涨,加剧了社会矛盾。一些关心国计民生的爱国者忧心如焚,他们目睹时艰,积极思考对策,力图阻止洋货倾销,堵塞对外贸易的巨大漏卮。一些人开始把对外贸易问题作为有关国家贫富兴亡的大事看待,他们的实业思想、主张,因此也就相应偏重在对外贸易方面。

  他们的认识跟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重商主义学派很接近,都从流通过程中的现象和危机出发,去理解现实的经济生活和自己的经济任务。他们认为,财富就是货币的积聚,而流通就是实现财富增长的源泉。他们的实业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力求扭转对外贸易的巨大逆差,使金银不致外流,以保持国内的货币贮藏,维持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些人的代表者,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就其发展脉络而言,大致表现为初始于王韬的“商富即国富” 论,至郑观应的“商战”论,再至薛福成的全面建立民族工业的主张。

  在同一时期,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通过引进外国的技术、装备,举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围绕着这些企业的兴办和经营,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业主张,其着眼点则是为了通过举办洋务企业,去支撑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从李鸿章到以后的盛宣怀,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便这样,他们仍旧遭到如方浚颐这类顽固守旧派的攻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