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爱国实业家——杨信之(2)
辛亥革命网 2013-07-02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桑菱渔叟 查看: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策动下,实现了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于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后取得革命的初步胜利,但由于兵力悬殊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武汉形势突变。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在杨信之的帮助下,利用其有利的背景,及时地了解武汉的形势,作出了光复上海的决定。杨信之帮助提供资金,提供贮存军火的场地,为陈英士光复上海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光复上海的过程中,陈英士被抓。杨信之又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积极奔赴各地,召开会议,营救陈英士,最终取得光复上海的胜利。杨信之为上海的光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华民国成立后,杨信之被推为上海工商界发起的共和建设会干事。后又被国民政府聘为农商部顾问,授二等嘉禾勋章。这些荣誉也是对杨信之支持反清革命斗争活动的肯定。
在以后的岁月里,杨信之仍然积极支持陈英士的反清革命斗争和反袁斗争。为陈英士的革命活动提供资金,利用自己的影响为陈英士革命活动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并积极地向陈英士献计献策,二人经常促膝长谈。陈英士也经常听取杨信之的意见和建议。
1917年陈英士被袁世凯杀害。杨信之悲痛欲绝,为陈英士写下了:
英士 志士
友仁 成仁
——英士表阮,别字友仁,其志在千古,而今果成仁矣。爰以八字挽之。
杨信之为人朴实、厚道,被同行推举为江浙皖丝茧总公所总董。他还担任了上海总商会会董,上海丝业会馆会董,旅沪湖州会馆总董、旅沪同乡会总董等职务数十年,因此成为湖州帮商团在沪的领导人、上海丝业界的巨擘。
杨信之还具有乐善好施的道德品质。担任上海苏浙皖丝茧总公所总董时,他还一直兼任着上海华洋义赈会的会长。 1922年浙江西北部地区发生特大洪灾,灾区之大,灾民之多,为当地历史上所罕见。当时已75岁高龄的杨信之虽已辞去所有的职务,但仍坚持担任华洋义赈会的会长。面对这一灾情,杨信之自己亲自捐出巨资,还四处联络奔波各地,进行多方募捐。他把捐出的和募捐到的财物亲自进行检阅后,再送往灾区。他办事之谨慎和踏实,可见一斑。上海距浙江较近,又较繁华,因此大批灾民涌入,沿街乞讨,杨信之又发动湖州旅沪公学的学生,上街设摊施粥,救济灾民。杨信之还创办义园公学,让流离失所的儿童免费入学,最多时,学生达一千六百多人。在他去世时,还留下遗命:命令儿子泰颐、泰华继续捐送钱财给上海贫儿园、孤儿园,继续办好义园公学。可见其高尚的品质。
1922年,重病缠身的杨信之还关心着民族缫丝业的发展,念念不忘辑里湖丝的改良与发展。1922年9月杨信之推举南浔人张鹤卿等三人参加纽约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并亲自为《纽约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辑里丝代表调查报告汇录》写了序。序云:“美国纽约举行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吾业筹措经费,公推张鹤卿、梅仲笙、毕康候三君为辑里丝代表,携丝样、说明书等,赴美与公,布置会场,陈列出品,与彼都人士,朝夕讨论,考察销场,参观织厂、博访周咨,知辑里丝性质坚韧,色泽光鲜,实冠全球,而为美商所欢迎……张君将调查所得,汇为报告,俾除隔膜,共策改良,询维实业,互相研究,日求进步,是所厚望焉。 ”署:吴兴杨兆鏊,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戍秋九月。
1923年2月23日,杨信之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6岁。著名学者章太炎撰写了行状。当年上海最大的报刊《申报》报道了该消息。后来灵柩归故里湖州道场浜,杨信之的墓碑及墓道两进楼石柱上的楹联为姻亲大书画家吴昌硕采用篆体书写,曰:“世泽永传清白史,子孙守为万石家。”
杨信之作为一代爱国实业家,积极参与和支持陈英士的反清革命斗争,为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和上海的光复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又进行各种行善活动,体现了作为民族资本家积极的一面。他的创业、爱国、行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