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爱国实业家——杨信之

辛亥革命网 2013-07-02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桑菱渔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信之,名兆鳌,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他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陈英士领导上海光复反清革命斗争的支持者,

  杨信之(1848-1923年),名兆鳌,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他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陈英士领导上海光复反清革命斗争的支持者,是我国早期的爱国实业家,是湖州帮商团在沪的领导人物、沪丝业界的“领袖人物”。

     从其曾祖父始,祖父杨芸士、父亲杨宜园,三代均获清朝荣禄大夫四品官衔,系书香门第出身。杨信之是杨宜园的第三子,四弟杨诚之(名兆鋆,曾出任比利时外交官)、五弟杨谱笙(名兆崟,系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创始人,上海光复的领导人,辛亥时杰出的政治革命活动家)。

     杨信之年幼时,聪明好学,头脑灵活。16岁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湖州,其家产被充作军产,杨信之被抓,系为军中一小士卒。一天,太平军行至城东仁舍附近时,杨信之利用有利的地形与时机藏于一桥墩下,才得以逃离太平军。后这一事件被姻亲大艺术家吴昌硕(杨信之长女,嫁于吴昌硕之子吴正茹)赋予神话的色彩,绘成画册,影印后,赠与亲友。脱险后,杨信之告别亲友奔赴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开始其艰苦创业的生涯。

     杨信之到上海后,先在一家店铺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去附近的学校去旁听,特别是苦攻英语。在学习期间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杨信之经友人举荐先后在上海外商企业意大利信义洋行和荷兰安达银行供职,逐渐成为这两家洋行的买办(即外商的代理商或称中国经理)。杨信之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多年省吃俭用下来的积蓄,在上海江西路福庆里6号开设了康泰丝栈,联络苏浙两省丝商、丝行,因其经营的丝绸货真价廉,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远销欧洲,因而获得比利时政府颁发的勋章。

     杨信之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发展民族缫丝工业,于1889年投资17万6千银元于上海苏州河垃圾桥北创办延昌恒丝厂,引进意大利“开尼尔”式千绪缫丝车220部,有员工300余人,年产11/13条纹细丝238担,全部出口欧洲市场。这家缫丝企业是湖州人在上海早期创办的第二家民族资本机器缫丝厂。(第一家是由湖州人黄佐卿创办的公和永机器缫丝厂,于1868年创办,也是中国第一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金的积累和信誉的提高,杨信之于1899年与意大利外商康度西在苏州灯草桥开办延昌永丝厂,次年3月建成开工。杨信之出资白银10万两,康度西任经理,有缫丝车200台,后增至300台,聘意大利特乃搿来担任总技师,商标有星光、YF两种,年产丝量近240担。后成为其独资经营企业,改名为延昌恒丝厂,最高时年产丝达600担。杨信之在上海还创办了上海勤昌丝厂,期间还和徐棣山、吴少卿、唐铭星等向上海怡和丝厂投资,成为该厂的大股东之一。

     杨信之还知人善任。1900年双林人莫觞清经人介绍,入苏州延昌永丝厂工作,杨见莫聪慧能干,工作勤奋,且懂英语,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叫莫做意大利监工的翻译。 1905年,杨信之把莫觞清提拔为上海勤昌丝厂总管车,掌管全厂600部缫车生产。莫觞清正是凭着自己的才华,在杨信之的栽培下逐渐成为继杨信之之后的上海第二代“丝业大王”。

     1903年,杨信之表侄陈英士放弃了在石门县(今桐乡市)当铺当学徒的工作,来到上海。杨信之把他安排到自己开办的康泰丝栈中作助理会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会计整理财务,因此空闲时间较多。这样,杨信之还安排陈英士每天接送表姑杨兆良(后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的王宠惠),去由蔡元培为校长的上海爱国女校就读,陈英士与蔡元培因此事才得以结识。双方在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表达了反清爱国的思想。后在该校还结识了于右任、张静江、章太炎等一批革命志士。在陈英士积极鼓吹革命好处的情况下,表叔杨信之、杨谱笙的思想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逐渐成为反清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在杨信之、杨谱笙及各方的积极努力和资助下,1906年,陈英士东渡日本开始接受正统的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的洗礼。

     1905年,江浙沪三地的爱国实业家计划自筹资金,成立铁路公司,建造沪(上海)杭(杭州)甬(宁波)铁路。英美帝国主义为了夺取该铁路的路权,遂对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逼迫清政府向美国借款筑路,妄图由美国操纵路权。清政府要签约借款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斥责清政府卖国的呼声四起。清政府以为苏浙沪三地的资本家筹集不到修筑铁路的巨款,即声称:如地方上有钱,可由地方自筑,以此作筹码相要挟。声明发布后,杨信之当即向社会宣布,他将代表湖州方面投资白银500万两。数额之巨震惊朝野。各实业家深知杨信之是言必行的人,纷纷响应,超额完成修筑铁路的资金数额。沪杭铁路于1909年修筑完成,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拒款保路运动。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国内蓬勃兴起,光复会及其外围组织如同乡学会等也在江浙一带蓬勃开展活动。各种鼓吹革命舆论的报刊杂志、新式学堂应时创办。杨信之、杨谱笙面对这一股强大的洪流,毅然加入革命的行列,由杨信之出资于1906年创办了湖州旅沪公学,委任其弟杨谱笙主持校政工作,校址设在他们住宅旁的信昌里。该校办学的目的正如杨谱笙所说:表面虽是便利湖州旅沪同乡子弟求学读书,实则是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同盟会宗旨,联络革命志士,后杨谱笙加入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

     1908年,陈英士受同盟会东京总部的派遣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到上海。 1908-1911年陈英士一边在湖州旅沪公学任教,一边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和联络革命志士。当时领导上海反清革命斗争的同盟会上海分会,因蔡元培赴德国留学,被同盟会江苏分会合并,再加上清官府串通帝国主义“大索革命党人”,因此当时上海的同盟会党务活动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同时自同盟会成立以来,以华南为重点的武装活动屡遭失败。陈英士面对这一形势,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同时开展上海的反清革命斗争。首先杨信之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自己的寓所和湖州旅沪公学作为秘密联络机关,还为陈英士提供革命活动经费,而且把南洋华侨的捐款通过自己代理,指示由其儿子杨奎候经营的荷兰安达银行汇入,再转交于陈英士。陈英士在其表叔杨信之提供活动资金、住所的帮助下,于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湖州旅沪公学正式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不仅把同盟会的领导中心转移到国内,而且制定了以长江流域做为革命斗争重点的策略,较好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推动了革命进一步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