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平稳发展的中国优势(2)
辛亥革命网 2012-10-31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剑红 王炜 查看:
内需与外需协调并举:在千方百计稳定外需,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的同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大规模结构性减税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农机购置补贴”、降低小排量汽车的车购税等刺激国内市场消费的财税政策举措频繁出台,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
伴随着十年的发展路程,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结出新硕果。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趋向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0%,下降了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6%,提高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2011年的43.4%,提高1.9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成就更是亮丽,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出台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探索十年,调控手段不断丰富
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控房价……十年中宏观调控打了一场接一场的硬仗,调控手段一次比一次丰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朱之鑫代表说:“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对于调控手段越来越丰富,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认为,“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关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既要发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和上下游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又要妥善解决房地产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等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我们采取更灵活、有效、针对性强的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房地产调控。”
楼市要稳,关键是供求关系要稳定。楼市十年调控坚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增加供给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政策也越来越精确。在供应端,通过加强规划引导、保证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等手段,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在需求端,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手段的调节作用,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如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执行1.1倍利率,三套房停贷,部分城市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等,合理引导需求。随着调控深入,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在部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果断采取了住房限购等行政性措施,并在重庆、上海开展征收房产税试点。
调控思路不断清晰,调控手段不断完善,用政府调控这只“可见之手”,弥补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缺憾,这是十年房地产调控的道路,也是十年宏观调控的写照之一。姜伟新代表表示,201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不合理需求得到抑制,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房价趋于稳定。虽然,楼市调控这场硬仗还没有打完,但积累的经验将为今后的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索十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朱之鑫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四个结合’,即坚持把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注重夯实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两大基础,充分发挥投资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夯实农业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坚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牢牢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充分证明,十年来,我国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
市场有活力,市场也有缺陷,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如何发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中国在探索,中国在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