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又好又快谋发展(2)

辛亥革命网 2012-10-31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天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年来,农业税取消、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呈现可贵品格。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倒逼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运行应做出怎样的主动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在提升整体国力和化解深层次矛盾间寻求突破?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多年惯用提法,将“好”字放在了“快”字之前。看似简单的顺序调整,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好”成为追求的首要目标。

  ——从“总量”到“人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展望2020年时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目标代替了延续多年的“总量”目标,中国更加务实,更加关注发展的含金量和民众的福祉。

  发展的认识在深化,发展的理念在成熟。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在全力以赴抗冲击、共克时艰保增长的同时,也在冷静思考、全面反省。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让认识升华。

  从“经济的快速增长”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转变”,中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共识在充分凝聚。

  “又好又快”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快置于好前,往往是“求快”的一手比较硬,“求好”的一手比较软,与之伴随的必然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方式——速度可能很快,但质量不高,代价偏大。“好”在“快”前,意味着“快”服从于“好”,“好”中求“快”,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注意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快转方式,发展质量在提升

  △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力军

  新思路,新探索,新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国民经济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GDP。“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将当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8%。虽然看起来没有变化,内涵却大不相同。其中的2009年确定的8%,关键是保增长。但在2009年已实现GDP增长9.1%的情况下仍确定2010年的目标是8%,则是侧重于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进入2012年,中国更将预期增速调至8%以内,追求好的决心更加凸显。

  新的速度观在形成。“西部还不富,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追赶上去。但这个快是服从于好的快。”贵州明确了发展思路。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能源资源丰富。近几年交通改善,有人说,只要将资源挖上来、运出去,就能换来一座“金山”。贵州省委、省政府却强调,避免单纯“吃资源饭”,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十八大代表、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介绍说,当地已明令要求,新上项目中磷矿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