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福州金融业(3)

辛亥革命网 2012-02-21 00:00 来源:福建史志(2003) 作者:叶伟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一时期的福州金融业仍旧延续了鸦片战争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有所减少,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迅速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其对资金的需求,自然给华资银行业的发展创造极好的机遇。加之一向控制金融市场的外国银行势力,这时由于失去各国经济力量的支援,资金实力大受影响,一度放松了对福州金融市场的操纵,华资银行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时福州相继出现的华资银行有华南商业储蓄银行(1921年)、福州颐远商业银行(1926年)、福建东南银行(1928年)、中国实业银行福州支行(1934年)、福州惠南银行(1934年)、辛泰银行福州分行(1934年)、福州商业银行(1935年)、福建省银行(1935年)、交通银行福州支行(1935年)等。这些金融机构以经营存款、放款、进出口押汇、信托和保险等业务,加大了对民族工商业的贷款支持,逐渐取代钱庄,成为民族工商业资金的主要供应商,对调剂地方金融、抑制高利贷剥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因时局动荡、币制紊乱,加上有的银行管理不善,滥发钞票,违法经营,丧失信誉,得不到商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可能取得更大地发展。

  ——市面通货混乱,五花八门的各种货币并行流通使用,是这一时期金融业的第四个特点。

  这一时期,福州币制紊乱异常,市面流通货币种类、版别众多。从货币材料看,银、铜、镍、纸皆备;从货币形态看,有银两、银元、铜元、铜钱、钞票、本票、民间代价币等。银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为银元所取代,甚至完粮纳税都已改用银元支付,可是在通商贸易上,却仍旧使用银两交易。外国银元虽逐渐绝迹,而本国银元又种类繁多,市价不一。旧式铜钱虽渐被淘汰,但铜元辅币制度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至于纸币发行的紊乱,较之清朝末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仅就这一时期发行流通的纸币来看,按其计价本位单位分类,就可分为银两票、银元票、铜元票、铜钱票;按纸币面额分类,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100元等;按其发行主体分类,就可分为洋商客钞(外资银行在榕发行的各种钞票,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发行的以银元为本位、加盖“福州FOOCHOW”地名的银行兑换券;福建美丰银行发行的银元本位、加盖“福州”地名的银行兑换券等),地方银行、银号和银公司发行的纸币(如福建银行发行的“台伏票”、“小洋票”、“大洋票”;福建省银行发行的银元票、银角票、法币和银元辅币券等),中央政府的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如大清银行发行的银两票、银元票和铜钱票;中国银行发行的加盖“福建”、“福建福州”、“福建通用”等字样的银元票、银行兑换券等),华资商业银行纸币(如福建东南银行兑换券、中国实业银行加盖“福建福州”的银行兑换券等),私营钱庄、商店、商会发行的形形色色的民间私票。各种货币充斥市场,流通货币众多,市场交易不便,金融极度混乱。

  地方军阀李厚基为应付军阀割据混钱的需要,操纵福建银行滥发纸币,筹措巨额军费。至1922年,李厚基被驱逐下台,由其控制的福建银行因发行纸币无度,发生挤兑风潮,无力应付,被迫宣布倒闭,所发在外不能兑付的“台伏票”高达130万元之巨,一夜之间成为废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世纪30年代福州某些钱庄和商店滥发无准备、不可兑现的“台伏票”,操纵“台伏票”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一度造成银元兑换“台伏票”贴水的怪象,致使收入为银元的工薪阶层怨言沸腾,1935年“台伏票”终被福建省政府取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