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救国梦:以实业与商务重建我们的国家(6)

辛亥革命网 2018-09-25 09:5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周海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夫以中国之地位,中国之富源,处今日之时会,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以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

  翻阅1915年始撰的《辞海》,“实业”一词赫然在列,意为:“农工商等经济事业总称。”时光辗转近百年。在2010年版的《辞海》里,“实业”已经退出了条目。

  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开始了。

  [本文参考台湾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台北京北书局1967年版;申报主编《最近之五十年》(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申报馆1923年版;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孙中山著《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实业计划》

  英文版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即“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全文共六篇,前四个计划全关系到交通运输。

  第一计划:开发北部资源,以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北铁路系统;第二计划:开发中部资源,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道;第三计划:开发南部资源,以南方大港(广州)为中心,造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铁路建设计划,造中央、东南、东北、扩张西北、高原等五大铁路系统;第五计划:生活之物质原件工业;第六计划:矿业。

  国父梦想今成真

  中山先生念念不忘的大港、大工业、铁路大动脉,在共和国时代已基本实现,他倡导的安居计划和鼓励民营,也正被坚定实施。

  在民国初期,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早在1870 年代,上海港便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上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

  但是,孙中山认为,上海现在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商港,但是长此不变不足以适应将来世界商港的竞争。于是,他综合外国商人发起在上海建设世界级商港运动的诉求,提出如果在上海港原址改造需要“费去洋银一万万元以上”。同时,上海作为东方世界级的大港并不是理想的位置,“此种商港最良之位置,当在杭州湾。”

  孙中山的顾虑不无道理,“扬子江之沙泥,每年填塞上海通路,迅速异常”,未来必是“僵死之港”,因而,上海港必须要解决泥沙问题才能谈得上成为世界商港。孙中山决定未雨绸缪,在杭州湾建设东方大港,上海港作为辅港。

  此后的事实表明,由于港口维护技术水平的提升,上海港的命运并没有被改变。1930年代,上海港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2010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创下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港口世界纪录。

  2004 年,上海港开始股份制改造并剥离上海港公安局、上海港医院、上海港引航管理站等非经营性资产重组,引入招商局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诞生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港集团”)。

  2006年10月,上港集团(600018.SH)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上港集装箱后上市,成为我国港口业第一家整体上市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港口集团。当年,上海港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港。

  即便在国外,大型港口上市并不多,上港集团被称为国企整体上市的典范,2010年,上港集团营业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5.5%;利润总额79亿元,同比增长4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亿元,同比增长44.1%。

  “必须谋及全中国之居室”

  同样是在上海。

  孙中山或是最早提出开发浦东的倡导者,他建议在浦东开发房地产:“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埔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他的用意很明显,这是给上海港这个“垂死之港”新造出有价值的土地,延续发展潜力。

  同时,实业计划也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规划“每年建屋一百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城市每家都要用上煤气、电灯,“无论城乡各家,皆宜有电话”。

  “中国四万万人中,贫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国上等社会之居室,乃有类于庙宇。”孙中山非常担忧在住宅方面出现贫富分化,所以“为居室工业计划,必须谋及全中国之居室”。

  在孙中山看来,住宅是文明的象征之一,民众由住房里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饭穿衣要多得多。他深信,所有的工业生产中几乎超半数都是围绕着住房做配套供应的。因而房地产业其实是《实业计划》中最大的产业,也被认为是最有利益的产业之一。但是孙中山的目的不是大赚购房者的财富,而是“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特别是那些商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的房子,“今需万元者,可以千元以下得之”。为了保证房地产开发商还有利可图,他计划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配、家具的配备环节降低成本。

  住房计划并没有把农村户籍人口撇除在外,当时还没有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所以孙中山的筹划中有城市必有农村,并无偏颇。因而,中国的住房需求是4亿人,即当时的总人口概数。在未来50年,他认为每年要新增居室5000万套,每年盖房子100万间,这样才能满足所需。

  他把在城市中建设的房屋分为两类,一是一家同居室,二是多家同居室。前者分为八房间、十房间、十二房间;后者分为十家、百家、千家同居,每家有四房间至六房间。乡村的住房,要考虑农民的生产需要,要附建谷仓等。

  “一切的居室设计,皆务使居人得其安适。”所以,中国所有的居室都需要改造,包括一切的家具都要用新式家具,食堂、书房、客厅、卧室、厨房、浴室所用的用具都需要制造,这又是个巨大的产业。

  同时,家庭用水、电灯、燃气、电话都需要配备。当时,除了通商口岸的城市之外,中国的城市都没有自来水,即便是通商口岸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许多大城市都是饮用河水、江水,而江河又是污水的排放处,饮用水其实非常不卫生。所以,设立“供给自来水之工场”成为当然而急切的选择。

  孙中山还要建设“制造机器发光工场”,来为大城市供电;“设立制造电话器具工场”,让城乡居民家家有电话;“设立电工场、煤气工场、蒸汽工场”为城市供暖,因为中国的乡村每年耗费十分之一的人工去采柴,而城市居民要花去生活费的十分之二买柴。他建议在农村以煤炭代替木草,城市用煤气或电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