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广州商业的变迁(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曙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后的几十年里,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栏口”这种贸易形式,一直岿然不动,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直到1950年代公私合营以

     “城内大新”建起后,蔡氏兄弟又把大楼旁的空地,辟成内街,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昌兴街,后来发展成著名的洋服街。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拥护西装”、“打倒长衫马褂”、“眼镜精神不死”、“皮包万岁”,成了流行一时的口号,谁喊得响亮,谁就是新派人物。洋服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

     大新公司的磁铁效应,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永汉路、惠爱路、新民路、广卫路一带,冒出了一大片专做新款洋装,包括西装、礼服和各式时装、制服的市场。以“新派人士”自居的军人、政客、文化界人士、学生等,最爱逛惠爱路,广州人把逛大商场,称作“逛公司”,就是从这时叫开的。这里除了洋服,还有各种书店、文具店、皮鞋店、钟表店、西餐厅、照相馆、西式百货公司,足可以配齐一个“新派人士”的全副行头。

     当时人们习惯把大百货公司称为“文档”,中小百货店为“武档”。广州的文档,以先施、大新、真光、光商为四大巨头,占据了大半江山,财大气粗,令许多传统店铺难以生存,即使经营洋货,也竞争不过文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他们的困境:“货物铺排任品题,偶经扬巷铺东西。疋头生意真难做,门口拉人似野鸡。”注释云:“西关扬巷为洋货疋头聚处,年来生意半为先施、大新、真光各公司吸引,扬巷各疋头店均用少年三五人,遇过客即招之入店求照顾,生意艰难,此其一斑。”

     传统饮食业的革新

     说到辛亥革命前后广州商业的变迁,不能不说饮食业。

     传统饮食业,以茶楼为老大。最为广州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所谓“九鱼(如)齐出”,即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的“瑞如楼”、河南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每条“鱼”都有自己的一班忠实茶客。

     其实广州茶楼不止“九如”,惠爱路的“惠如楼”开业于1875年,是广州数一数二的大茶楼,楼高四层,不仅“茶靓水滚”,而且以“问位点茶”,即使同一桌的茶客,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口味分壶冲茶,为广州茶客所称道。

     茶楼的特点就是“泡”。一盅两件,可以泡上大半天,特别是西门口一带茶楼,辛亥革命前,不少无所事事的满汉旗人,每天天刚亮便带着自己的雀鸟上茶楼,这边给鹌鹑洗澡,那边逗画眉唱歌,吱吱喳喳,吵耳吵鼻,往往一坐就一个上午。直到民国以后,这种风气才渐渐消失。

     晚清十年,广州已经度过了鸦片战争的阴影,日子过得相对太平,酒家开始兴起,与茶楼一争高下。茶楼讲究随意小酌,兼营饼业;而酒家则以大型宴席为主。长堤的“东亚大酒店”,创于1914年,是先施公司的附属企业,以豪华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号称“百粤之冠”:“大三元酒家”创于1919年,与南园、北园、泮溪,并称“广州四大酒家”。

     酒家就好比饮食界的“文档”,茶楼就好比“武档”。在一般市民的印象中,文档代表着豪华、高级、西化,上酒家是身份的象征。民初竹枝词以夸耀的语气写道:“大东东亚又西濠,酒店趋时竞俊髦。建筑谁家夸第一,层楼还让大新高。”注释云:“大东、东亚、西濠均酒店名,大新公司(指城外大新)高十二层,当时为最高楼房。”

     1919年初,广州如庐诗钟社以《羊城竹枝词》命题征集作品,各地作者纷纷投稿,其中一首是写“东亚大酒店”的:“东亚宴开胜大东,佛兰地白樱桃红。五洲一室成佳话,纽约伦敦一壁通。”当时酒店房间,均以欧美城市命名,纽约厅与伦敦厅只隔一墙。短短几句诗,便出现好几个翻译词,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社会心态与文化的嬗变。

     (叶曙明,作家,著有《广州旧事》等,现居广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