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广州商业的变迁(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曙明 查看:
高第街一向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人称“苏杭街”,也有不少卖广东土布、香云纱,加工唐装、丝棉衣的商铺,鳞次而列,十分繁华。唐装店的丝棉衣每年秋冬两季,都是销售旺季,裁缝师傅日夜加班,忘饥失食,从中秋一直做到大年三十。
但1900年以后,唐装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从日本学习裁缝回来的潘礼、潘伯良两人,在高第街开设专做洋服的“元发店”,由于手工精致,大受顾客欢迎,“洋服状元”的外号,红透了半边天,许多经营洋服的店铺,也纷纷搬到街内。民国以后,经营洋服的店铺愈来愈多,生意大大胜于唐装。不独服装如此,衣食住行各种日用商品,只要有洋货进来,几乎都会压倒国货。在洋货的冲击下,国货节节退却。
民国初年有一首竹枝词,生动地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土布人家有织梭,女工岁月讵蹉跎;年来一事尤堪慰,丝袜通行国货多。”还加了一道注释:“丝袜本始西洋,粤人多喜丝袜,近日省垣丝袜厂纷起,半是女工。女子职业有当焉。”头脑灵活的广州商人利用洋人的技术,通过模仿洋货款式,为国货打开一条出路。这与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高第街小商贩自己缝制“港式服装”销售的情形,十分相似。
唐装生意也不是死路一条,他们在国内市场斗不过洋货,就把唐装卖到海外去。中国人喜欢洋货,洋人却喜欢中国货。这种“隔篱饭香”的现象,在民初的竹枝词中也有反映:“东方人好饰西方,绸缎绫罗似滞场。厌旧喜新同一慨(概),美洲士女又唐装。”注释有云:“美洲士女好玩麻雀,在家又好穿中国服装,广州西关新衣店办此货出口者颇兴旺。”
一些原本经营国货的商店,为了自救,也开始兼营洋货了。像著名的“九同章”,原来在惠爱路,以经营绸缎为主。民国初年,随着洋服大兴,绸缎式微,“九同章”的生意一落千丈,几乎濒临倒闭。后来,几位归侨把店承顶下来,迁到高第街,除绸缎外也兼营洋服和礼服出租,直接移植国外百货公司的经营手法,比如把传统的百子柜改成玻璃饰柜,在店门口安排迎宾导购员,用印有广告宣传资料的纸袋给顾客装商品,还在店里搞酬宾抽奖活动,才把这家老字号,从病榻上起死回生。
大百货公司的出现令传统店铺难以生存
大百货公司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前后商界发生的一场革命性变化。1914年,澳洲华侨马应彪投资港币100万元,在长堤开办“先施公司环球货品粤行”,附设了化妆品、汽水、服装、鞋帽等十个加工厂,这是广州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它首创的不二价的营销方式,对百货零售业影响巨大。以前栏口、商铺买卖,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先施公司实行明码实价,令顾客感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在经营手法方面,先施公司还有很多了不起的创举,它在店内首设招待员导购、24小时内送货上门、质量问题可凭发票交涉等,都是开先河的,至今仍被百货业所采用。先施还有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就是首次聘用女售货员。为了顺利推行这一改革,马应彪夫人霍庆堂女士甚至亲自到柜台做售货员。这种经营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16年,澳洲归侨蔡兴、蔡昌兄弟,独具慧眼,相中了原广州府衙与藩司之间的一片土地,认为这里将是广州未来的黄金地段。清代的中山四路叫惠爱大街,中山五、六路叫惠爱街,属于城内的街道,民国后拆城筑路,中山四路改称惠爱东路,中山五路改称惠爱中路,中山六路改称惠爱西路。
清代的惠爱(大)街两侧,是官署衙门最密集的地方,商业不算很昌盛。革命后,民国政府不愿进驻清政府的官衙办公,另觅地方去了。新政府把惠爱街规划成一条60米宽的标准商业大道。蔡氏兄弟购下地皮后,兴建了一座五层高的大厦———“大新公司支店”(他们之前在香港已开了一家“大新百货公司”),除了经营百货外,还有天台游艺场,可以演大戏,也能放电影,并设有酒业部、饮冰室、浴室等,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后来他们又在西堤开了第二家大新支店(今南方大厦),广州人习惯把它称为“城外大新”,而把惠爱中的支店称为“城内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