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实业印象(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叶玉跃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进入20世纪后,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压迫下,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许多浙江人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民族

  纱厂蝶变

  要了解辛亥时期浙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杭州拱宸桥的通益公纱厂,是一个值得寻访的点。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来到桥西历史街区,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伴随芬芳的古韵映入眼帘。

通益公纱厂车间

  中国扇博物馆的陶馆长指着主馆后侧三间木石相间、造型奇特的醒目建筑,谈起了博物馆的规划。而主馆前伫立的一小段残墙和纪念碑显示,那三座厂房和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百年前标志浙江工业蜕变标杆的民族企业——通益公纱厂。

  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兴大丝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商丁丙、王震元筹募40万两股本,向英国订购纺纱设备筹建纱厂。1895年,在杭州拱宸桥西的运河沿岸,一座汇集当时前沿技术的纱厂破土兴建,1897年竣工生产,开杭州近代纱厂之先河。

  通益公纱厂堪称当时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近代纺织厂,有纱锭1.5万枚,产品商标“麒麟”在杭州家喻户晓。

  1914年8月,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假手远亲高懿丞以租赁方式将纱厂改组为鼎新纺织股份公司。鼎新公司开办至1928年,最高时年产棉纱12000件,有工人1830人,是杭州最早使用电动布机的厂家。1929年1月,上海三友实业社收购通益公纱厂,更名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造厂,建成有纺纱、织布、印染、漂整的联合工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