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沈世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对辛亥革命的讨论,可以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入手,也,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
 

    对辛亥革命的讨论,可以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经济变化来考察。我们以辛亥革命前后即清末到抗战前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1市场的扩大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迫中国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每一个口岸都是一个贸易中心,在口岸的辐射下,全国形成了相互交错、相互覆盖的贸易圈。中国民族市场开始形成。近代安徽经济同样从属于口岸经济,市场也随口岸的变化而变化。市场外向联系加强  1876年9月13曰《中英烟台条约》订立,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安庆、大通辟为外轮停泊及上下客货的处所。1877年4月1日,芜湖正式设立海关,对外开埠。5月底开始接洽贸易业务。安徽从此真正开放,开始了直接与国外进行经济交往的时期。开放以后,皖江流域市场经济很明显发展起来,特别是芜湖发展迅速。  

 芜湖是近代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是安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芜湖开埠后,外国在安徽经营航运业,加强对安徽航运业市场的控制,以此加强对皖省的商贸活动。从芜湖开埠至20世纪初,在芜湖的外商洋行、商场多达27家,其中日商办12家,英商办11家,美商办3家,葡萄牙商办1家。‘11其中主要的有英国的怡和、太古、亚细亚洋行:日本的三井、三菱、铃木、戴森昌、大阪洋行;美国的美孚洋行等。这些洋行除经营进出口业务外,一般都兼营运输业务,于长江边设有专用码头和趸船,建有仓库和堆栈,把芜湖作为他们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的市场。外国人来此建立租界和各种洋行,贩卖鸦片、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安徽进出口贸易,垄断市场,控制着皖省经济。19世纪后期,芜湖海关历年贸易额,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有所增加,总额和指数都逐年增加,芜湖成为皖中南部的商品贸易申心,‘‘为安徽中部南部一最大市场”。 

  这时大通、安庆商贸也有发展。1902年9月5日,清廷商约大臣吕海环、盛宣怀与英国使臣马凯在上海议定《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辟安庆为通商口岸。安庆虽临长江,但支流少,陆路交通发展缓慢,20世纪初,商业萧条。因此,虽有条约辟为商埠,但最终未能实行。安庆和大通市场发展不如芜湖,甚至从属于芜湖。新安江流域以屯溪为中心,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口岸商贸往来。淮河流域在民国前以正阳关和临淮关两个集镇为中心市场,与口岸联系松散,商贸的传统性较强。总体来说,晚清时期,安徽已经与口岸联系在一起,其中长江流域与口岸的联系尤为紧密,并以芜湖的地位为最重要。

   民国时期,市场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在口岸经济影响下,形成更多市场中心。20世纪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华南以广州、九龙为中心:华中以上海为中心;华北以牛庄较为重要,其次是天津和胶州。而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贸易商埠又有集中于上海的趋势”[口1,上海成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镇江、南京、宁波、杭州、芜湖、九江、武汉等江浙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诸口岸在上海口岸覆盖之下,安徽又处在周边口岸贸易圈的覆盖之下,特别是受上海的影响晟大。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蚌埠迅速发展起来,1923年,安徽督军马联甲在蚌埠筹备开埠;到1924年9月1日,蚌埠正式开埠,成为安徽又一个通商口岸。这样,安徽开放从长江流域推到淮河流域。据民国虢中稻米产销之调查减,到民国时期安徽形成了6个商业中心,即新安江流域的屯溪,皖江流域的芜湖、大通和安庆,淮河流域的正阳关和蚌埠。1.2市场本身发展迅速  民国时期,市场功能发生变化,从以前主要满足生活消费为主,走向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求为主。芜湖从米市形成到1937年沦陷前的50年里,私营商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民国年间,有徽州、曹州、广潮各地及湘、鄂、陕、晋诸省的帮会馆18处。1919年注册入会商铺750家,主要经营绸布、杂货、中药、西药、酱坊、烟酒、陶瓷、铁器、鞋帽等类商品。1929年,仅京广百货业年营业额就达200余万银元。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芜湖商业已达鼎盛,市声若潮,至夜不休。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旅馆、酒楼、银楼、戏院、浴池、屠宰业的发展和兴旺[4]637。长江南北两岸及皖南山区各县镇的商贩和顾客来芜湖市场批发或零购者络绎不绝,商品远销江北的无为、含山、巢县、舒城、庐江、肥东等县,南销皖南的宣城、南陵、当涂、泾县、广德、郎溪、歙县、徽州等县镇。与芜湖相比,安庆商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也较缓慢,但是在安庆城内三牌楼、四牌楼及南门外街一带商业比较发达。当时安庆已建有商会组织,河南、奉直、浙江、广东、湖南、湖北以及徽州等地在安庆均设有会馆[5 1168。民国初年,淮河流城的蚌埠崛起,成为皖北经济中心城市。蚌埠本是个小集镇,在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和开埠后,取代临淮关,和正阳关同为两大市场,并成为皖北最大市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蚌埠不仅是皖北的商业中心,而且成为整个津浦铁路南段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市场[5]169 -”o。蚌埠商埠形成,一时冠盖云集,车水马龙。淮河上游涡阳、颍上、亳县、蒙城、阜阳、寿县、霍邱、凤台、六安及豫东固始、息县等地的粮食及土特产,多通过淮河舟运至蚌埠,再转运火车分送南北;淮河下游板浦、海州食盐运至蚌埠,再分销上游各县;南京、天津的京广杂货,也运至蚌,多为粮商带回淮河上游。盐粮贸易为蚌埠商贸主要内容。新安江流域,屯溪是皖南茶叶转销的主要集镇,也是徽州一带西方工业品转销地。这时的合肥位居皖中,以农产著称,是皖中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为长江支流的大米市。1936年淮南铁路通车经过,人口渐多,带动附近新式手工织布业的发展,合肥发展为大城市,抗战前人口达7.7万左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