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昔日山沟沟出行难 今朝新农村路

辛亥革命网 2008-12-11 00:00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关亮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临夏州和政县卜家庄乡白杨沟村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妇女食物中毒,但由于运输不便,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浪费了时间、延误了抢救

  临夏州和政县卜家庄乡白杨沟村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妇女食物中毒,但由于运输不便,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浪费了时间、延误了抢救时机,从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喝一口泉水润一下嗓子放声唱,尕光阴赛过了冰糖。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亮,致富路修到了咱县上。”公路修好了,运输方便了,农民群众的日子好过了,美妙动听的花儿唱响在临夏州积石山县。

  一段让人心酸的悲剧,一首美妙动听的花儿,恰恰折射出了农村公路运输带来的巨变。我省地处祖国的西北,全省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山地和高原面积占55%;总人口260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我省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也成了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依托一条条新建成的农村公路,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运输,使农村公路运输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今,农民群众出行方便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也随之发展起来。

  公交下乡 农民群众出行方便了

  前不久,家住庆城县桐川乡山区70多岁的徐大爷打算到镇上买油盐和农药。一辆崭新的小客车开过来后,徐大爷在自家门口便坐上了车。不一会工夫,徐大爷就来到了镇上。他高兴地说:“过去坐农用三轮车,无遮无挡,担惊受怕。现在我们山沟沟里通上了公共汽车,大家出门又安全又方便。”

  就像徐大爷说的,没通班车之前,他们进城得坐三轮车,没有什么遮挡不说,还担惊受怕。而这种情况,曾经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非常普遍。

  为了改变农村群众出行难的状况,解决农民群众“走得了”的问题,自2003年以来,我省公路运输管理部门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加快农村运输发展步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现有的1227个乡镇、16464个行政村通车率分别达到了99.98%、87%,农村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07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村客运车辆达5906辆、117323个客位,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1%、70.2%,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解决“走得了”问题的基础上,我省公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在解决“走得好”方面狠下工夫。“十五”以来,我省各级公路运输管理部门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政策,引导农村运力结构调整,淘汰了一批老旧车辆,使农村公路运输客车不断向中型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从事农村客运的大型运输客车达到111辆,比“九五”末增长35%,中型运输客车达到3734辆,比“九五”末增长65.7%,车辆技术等级显着提高,为道路运输安全提供了保证。2006年,我省还启动了“千乡万村”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开通了安定区至鲁家沟至太平村等15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班线,有力推进了农村客运班线改造,实现了城乡运输的良性互动。目前,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路通站成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我省依托一条条新建成的农村公路,按照“路通、站成、运输畅通”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逐年加大农村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步伐。到2007年底,全省乡镇汽车站达到588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站达到3048个。2008年,我省又开工建设了150个乡镇客运站、1500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站,这些项目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路通了,站成了,一大批与之配套的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陆续上马,这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生活环境,也极大地促进了村镇建设。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新修的公路宽阔平坦,新建的民居规划整齐;渭源县莲峰镇铺上了油路,并在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镇上的群众也像城里人一样能随时在广场健身……农村公路运输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善了,陇原大地上崛起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百业振兴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

  有个小品节目,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十几年前,一位“外商”去某农村考察,打算在那里投资建厂。但是,当他坐了半天车到达这个村后,决定放弃投资计划,理由是他这个“外商”被颠成“内伤”了。

  小品幽默、诙谐,但也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农村运输难的问题。在我省农村地区,运输难不仅使外面的先进技术进不来,而且农副产品也因交通不便卖不出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运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定西的马铃薯丰收了,一车车马铃薯从农村运到了火车站,坐着“马铃薯专列”南下广东,“土豆豆”变成了“金蛋蛋”;天水的水果成熟了,外面的商贩提早就开着车来到了果园,排着长队等着收购;陇南的油橄榄、兰州的百合等特色农产品也随着农村公路运输的发展,缩短了与市场的距离,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公路运输方便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眼界开阔了,致富的思路也宽广了。有的人跑起了农村公路运输,有的人坐着班车到城里打工,还有的人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念起了“致富经”.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离市区20公里,坐班车只需半个小时。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人来这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欣赏梨园春色。当地的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商机,办起了“农家乐”,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到2006年,什川镇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达100多家,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000余个。方便的农村公路运输也加快了临潭冶力关、景泰黄河石林等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都搭上了致富的班车。

  据国家统计局甘肃省调查总队统计,2007年,我省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已经占全省GDP的5.3%,是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4%,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83%。如今,依托便捷的农村公路运输,甘肃农民群众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关亮亮  供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