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改革开放30年:交通巨变背后的测设演变

辛亥革命网 2008-12-04 00:00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杨淞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给陇原大地带来的巨变无处不在,让老百姓感受深切的是出行的快捷。从90年代初的13.15公里,到如今建成和正在建设的1316公里,四

  改革开放30年给陇原大地带来的巨变无处不在,让老百姓感受深切的是出行的快捷。从90年代初的13.15公里,到如今建成和正在建设的1316公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气贯长虹,搭建起陇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为什么高速公路建设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为之感叹的成就呢?这取决于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领域思想大解放、理念大提升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透过测设工具30年的更新轨迹,交通设计的巨变可见一斑。

  尺子--久被尘封

  2008年10月的一天,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副主席胡春梅在清理办公室柜子时发现了一大盒昔日描图用的尺子,大概有四五十把,满满当当地挤在盒子里,盒子已被虫蛀得粉沫四溢,合页锈迹斑斑。她喃喃自语:“没想到这些东西已经十多年没动过了!”

  胡春梅以前是一名描图员。就在1995年以前,尺子、弯道板、绘图笔等绘图工具还是她形影不离的伙伴。那时,整个设计院与她一起描图的有40余人,设计出图全靠描、晒,数字表格等材料的印制全靠手工刻写和蜡纸油印。用这种方法出图,不仅速度慢,而且质量差。印刷时,一旦蜡纸出现打折或滑动,轻则影响印刷质量,重则前功尽弃。这给描图员带来的无奈,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会!

  随着设计工具的迅速演变,到1997年,设计院已不再有专职描图员,计算机出图率一跃达到95%以上,只有一些大幅设计图计算机依然无法打印,必须手工绘制后才能出图。1999年,更是设计院描图员终身难忘的一年,无论多大的图纸都可以由计算机出图,手工描图成为永远的历史!

  算盘--无情淘汰

  1980年以前,算盘还是设计院用以计算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许多技术人员都练就了两手同时用两算盘计算的硬本领。曹金泉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珠算速度比手摇计算机还要快,而且左手运算,右手验算,准确率极高,令人为之叫绝。1980年,袖珍计算器开始走进设计院。这时,在设计院的计算史上形成了算盘、手摇计算机和袖珍计算器三足鼎立的时代。1984年初,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逐渐被淘汰,袖珍计算器最终在设计运算中独领风骚。

  谁也没想到,在手摇计算机和袖珍计算器出现后仅仅五年时间,算盘就淡出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平台。与算盘一起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还有两手同时用两把算盘进行运算的绝活。

  电脑--成为主宰

  让尺子和算盘这些工具由与设计人形影不离、到若即若离、直到今天彻底分离的,就是现在随处可见的电脑。

  如今,电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在30年前,它可是不多见的“神秘武器”。

  省交通设计院拥有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我省交通系统拥有的第一台计算机,是购买于1979年、价值82万元的709计算机,它体积庞大,3间2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才能容纳得下。这台庞然大物到来之后,省交通设计院曾对十多名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但是,真正能上手一用的也还是个别人,而且仅用于桥梁设计的辅助演算。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台式电脑零零星星地出现在设计人员的工作平台上。到1994年,台式电脑依然珍贵而稀少,只有个别技术骨干拥有台式电脑,其他技术人员只能“望机兴叹”.自1995年开始,省交通设计院实施了“科技兴院”战略,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技术人员便人手一台电脑。1997年底,电脑成了管理人员案头的必备工具。至此,以前的诸多计算工具和测设工具彻底被淘汰,电脑成为测设工具中的主宰。这一巨变的完成,在我省测设领域用时还不到十年。

  数字设备--引领潮流

  伴随电脑的普及,全站仪、光电测距仪、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和仪器也逐渐在勘测中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各类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也成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

  自2000年以来,“CARD/1”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道路CAD集成系统、桥梁博士结构分析系统等先进软件陆续被引进,并在设计中得以全面运用。同时,省交通设计院还鼓励技术人员自主开发先进适用软件。由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公路设计平台”软件,将涵洞设计、路基防护设计、路基排水设计的工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倍多。由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包含道路、涵洞设计的新“程序包”进行道路护面和涵洞设计时,设计速度可比以往提高4到5倍,准确度可提高5到6个百分点,每个设计人员每天产生的效益可提高1000元以上。到2002年,以GPS全球定位、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公路勘察技术在各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中被广泛运用。至此,我省公路测设终于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梦想!

  1979年至1998年,省交通设计院累计完成公路施工图设计144条(段)4023.3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一条,长13.15公里。1998年至2007年,省交通设计院共完成高速公路勘察设计1536.98公里。这种以数十倍的速度提升的设计能力,得益于先进测设手段、测设工艺的运用。

  改革创新--促成巨变

  量变尽管惊人,但这仅仅是30年巨变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测设工作的巨变更多体现在质的提升上。在我省,早期桥型设计以石拱桥、双曲拱桥、刚架拱桥为主。如今,原来只在资料中才能一见的连续梁桥、变截面连续刚构桥、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及钢管混凝土拱桥等特殊结构的桥梁也相继在设计人员手中诞生。同时,采用二次衬砌结构原理设计的白虎山黄土隧道群,采用组合式综合通风技术设计的七道梁特长隧道、乌鞘岭特长隧道群及采用软基处治技术设计的平定高速公路黄土隧道的出现,标志着我省隧道综合勘察设计能力已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

  凡此种种巨变,都根源于人的变化。只有人的变化,才能促成测设工具的演变,才能促进交通设计的巨变。上世纪80年代,设计院的测设人员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主,工人和后勤人员约占全院总人数的一半。到90年代,技术人员以本科生为主,本科以下学历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少。时至今日,设计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院总人数的80%,其中具有硕士学历者2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教授级高工3人。继去年引进1名路面专业博士之后,今年设计院又计划引进2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

  如今,甘肃交通测设人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期待。

  (杨淞文  供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