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襄渝铁路散忆

辛亥革命网 2013-06-03 00:00 来源:湖北政协 作者:刘凤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襄渝铁路的建设,增强了我国铁路东西方向的交通运输能力

  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襄渝铁路的建设,增强了我国铁路东西方向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了华中与西南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巩固我国国防建设,改善中西部铁路布局,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襄渝铁路是按国家I级标准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电气化铁路,全线总长859.6km(不含汉丹既有线56km)。局部施工是在1966年开始的,其主要任务是建设汉江大桥和改善“老白”(老河口至白河)公路的部分线路。真正全线开工是在1970年初,到1974年9月竣工,所有参战部队都是以临战的姿态出现在整个铁路线上。

     襄渝铁路的走向地质多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整个铁路线上,桥梁和隧道占总长的47.1%。铁路三跨汉江,九过将军河,桥隧相伴,甚至在1.5km长度的线路内,出现大中桥梁9座;在5km长度的线路内,出现隧道7座。特别是从湖北胡家营至四川广安的线段内,真是山重水复,逢山开洞,遇河架桥,隧道尾随,桥隧相连。全线5km以上的隧道就有武当山、白云山、大巴山和白崖寨4处。

     线路内,部分重点工程集中,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给兵力布署、给养、安营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许多连队的营地都是靠放炮平整出来的。交通方面,就更加困难。当时,全国除西藏外,有5个县不通公路,这里就占3个。从白浪到安康,要绕到竹溪南路,行程倍增。临时营房和施工便道这些三类工程,占了总投资的7%以上。

     襄渝铁路自开工到竣工,工期为时5年,投入兵力40余万,其中铁道兵有6个师约180000人参战(民兵参战数字不在之内),投资约40亿元,平均约4450000元/km。

  先遣部队进入丹江口

     1969年4月6日上午9时,我和我的首长与战友们在老河口火车站下车。带队的首长是我师的师长董超。带领的是“南征北战”的铁道兵第一师(对外番号5751部队)先遣部队,这支先遣部队是专为后续部队全部开进襄渝铁路湖北段就落实有关事宜而先期到达的。

     下车后,我们乘车直奔谷城县。在谷城县驻扎着刚从抗美援越回国的我师第二团和铁道兵第十三师(第十三师后来驻扎陕西省白河县)。铁一师,是一支久经疆场的精锐部队,在抗美援朝抢修铁路时赢得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殊荣。在这个师中,有预备承建武当山隧道的五团和三团,有承建白云山隧道的二团以及先期到达的通讯、运输、电力、机械和后勤等单位。先遣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社会治安、群众生活、居民点以及铁路的位置。同时,还要实地勘察铁路沿线的重点工程。在听了二团团长夏玉瑗的汇报后,我们一行26人于8日到达均县(今为丹江口市)的老营,当地政府的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根据地方政府的建议和我们的考虑,指挥所就设在老营。于是,我们也就展开了全面的工作。

     先遣部队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配合是顺利和成功的。在均县城区内安排了我师司政后机关。现在的丹江口职工大学和丹江口市第一中学就是我师机关所在地;我师医院安排在紧临铁路一侧的遇真宫,那是当时的均县二中。此外,还有一团、二团、三团和三个直属营都在均县辖区内。在46km的铁路施工沿线上布置了这么多的部队,确实给地方人民政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当时的浪河、六里坪区直单位都是将办公室让给我们部队住,而这些地方领导却住的是临时房屋。

     为了便于工作,当时的均县人民政府组成了支援铁路建设的工作组。记得的有县长张田和民政局长牛三喜,还有一个周书记和万副县长;部队方面遇河架桥,逢山开路除兼职的领导外,有民政科科长杜云才,干事任保安等同志。为了早日修好铁路,支援三线建设,均县人民政府克服了吃、住、交通不便的巨大压力,很坚决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为50000多驻军和民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均县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后续部队1970年1月至5月全部开进均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武当山隧道和迂回线

     襄渝线穿过武当山隧道后进入今丹江口市境内四河村,由伏龙口隧道走入十堰市境内白浪,在丹江口市境内线长46km。这段线路地势较为平坦,但重点工程却很多。除武当山隧道外,还有鄂西北最大的六里坪编组站和遇真宫一带的桥梁群。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不得不将老营火车站北移,增加了老营1号和2号隧道,延长了老营河大桥,加大了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武当山隧道长达五千多米,是襄渝线的卡脖子工程。它的早日开通,对在鄂西北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和总后勤部各工厂的产品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是关系着世界革命的大事。铁道兵首脑机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把最能打硬仗的、屡建功勋的铁一师(即5751部队)摆在了这里,师里又把精兵强将摆在了武当山隧道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