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运河:漕运渐衰,舟楫仍通

辛亥革命网 2012-03-15 00:00 来源:德州晚报 作者:杨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京杭大运河德州段曾是全国漕粮转运的重要码头,大运河上常常是“舳舻相衔,密次若鳞甲”。到清朝末期,漕运功能减弱。虽然如此,德州(当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曾是全国漕粮转运的重要码头,大运河上常常是“舳舻相衔,密次若鳞甲”。到清朝末期,漕运功能减弱。虽然如此,德州(当时称德县)以南至临清的运河河道舟楫畅通,仍可航载重2、3万公斤的木船。

  我市境内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永济渠,自元代开通会通河(济宁至临清)后称大运河。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至清代始称南运河。

  德州一段南运河,自西南四女寺入境,经市区西部向北至二屯乡第三店村北出境,全长34.3公里。这条河道自隋、唐兴起,元至明清,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清中叶,由于海运逐渐兴起,加以黄、淮、运交会处——清口逐渐淤塞,运河逐渐衰落。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受阻,至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漕运全线停止。

  清朝末年,统治者对运河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弛。民国时期,政局动荡,运河更趋残破。运河在德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清末民初,虽说德州以南至临清的运河河道弯曲,水势迂缓,但舟楫畅通,可航载重2-3万公斤的木船;德州至天津间河道,亦可航行吃水较浅的汽船。由于德州段运河年久失修,河床淤高,原来为减缓水流而弯曲过多的河道,又不利于洪水的宣泄,因此,每到多雨季节,时常发生险情。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沿河工农业用水的迅速增长,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后,航运水源逐渐枯竭,至70年代末河道常年干涸,航运停止。

  (参考文献《德州市志》《德州运河文化》田贵宝、田丰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