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隧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郭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50多年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武汉结束了“有舟无桥”的历史;50多年后的今天,武汉长江隧道的通车则使武汉市过江通道水上、水面、水下
 

  自古以来,城市与河流就有着不解的渊源,河流成为孕育城市的首要条件,城市也因临河而建而获益匪浅。“江城”武汉就是一例,倚靠长江的特殊地理优势让武汉自古以来便成为人流贸易之中心,商品货物之集散地;进入20、21世纪,长江又让武汉坐拥两个全国第一:20世纪50年代,武汉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21世纪的今天,“万里长江第一隧”也落户武汉。

  2008年1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进行试通车;2010年4月,武汉长江隧道正式通车。这一天,我们等了很久。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就曾提出要以隧道或桥梁贯穿两岸,联络三镇。只可惜当时的客观环境与经济条件使这一构想未能成行。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让孙中山先生当年以桥梁贯穿两岸、联络三镇的梦想得以实现,可建设江底隧道却由于难度太大仍然处于酝酿期。有人不禁要问,难在何处?

  1、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

  万里长江武汉段地层结构上软下硬,江底有粘土、粉土、粉细砂、卵石、还有岩层等13种围岩。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是隧道挖掘的“天敌”,而上述地质条件又如同给挖掘工作雪上加霜——“地老虎”(泥水平衡式盾构机)的掘进姿态难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偏差。

  2、高水压

  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压力极大,洪水季节更是如此,这给隧道的防透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超浅埋

  隧道建于武汉城市中心地带,而在部分地段,“地老虎”离地面仅有5、6米,极容易引发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如何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不惊动”地面建筑,难度可想而知。

  4、强透水

  隧道的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

  5、长距离掘进

  江底地质变化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地老虎”必须一次性成功穿越2500多米。

  上述五大难题使武汉长江隧道的每一阶段施工,都伴随着对世界级难题的攻克。倔强的中国人历来坚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经过3年的前期准备,2004年4月过江隧道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2004年11月28日,“万里长江第一隧”破土动工。

  2006年3月,“长江一号”和“长江二号”两只“地老虎”参与建设,开始掘进施工,这也是武汉长江隧道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为解决上述困难,“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和最新“防水接缝技术”被采用,前者使“地老虎”掘进时波动很小,从而保持水压平衡,将水土沉降控制在3cm以内;后者则很好的解决了粉细砂结构的强透水问题。2008年4月,经过14个月的“埋头苦干”,两只“地老虎”破土出洞;4月19日,武汉长江隧道双线成功贯通。经过8个月的后期施工后,2008年12月28日,“万里长江第一隧”进行试通车;2010年4月正式通车。

图1:掘进中的武汉长江隧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