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分站 > 河南辛亥志士 > 《鸿迹帖》五篇诗文注释

《鸿迹帖》五篇诗文注释

辛亥革命网 2024-10-29 09: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建成 查看:20081
《鸿迹帖》是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毕业留念册,共集七册,是研究清末留日学生的一份重要史料,《鸿迹帖》展示了留学生们颇高的国学功底,表现了对早稻田大学的感恩和对报效祖国的志向。

  早稻田大学,简称早大,是世界著名研究型综合大学,校本部位于日本东京西北的都新宿区,1882年由任大藏大辅(大藏省副大臣,负责政府财税、金融事务)下野的大隈重信(1838—1922年,后曾两任日本首相)创办,原名“东京专门学校”。鸠山和夫博士(1856—1911年)为第一任校长。学校初设政治经济、法律、理学、英学四科,以后学科渐次完备。1902年改名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对外交流十分活跃,是日本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校训是“学问之独立、学问之活用、模范国民之造就”。倡导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和庶民精神。

  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康有为曾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力主救亡图存。留日学生监督钱恂,首倡中国学生留日。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大学,创立后不久于1898年即接受了清朝政府派遣的公费留学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明治三十八年),早稻田大学学监高田早苗博士(1860—1938年,1921年任校长,该校政治经济学科奠基人)和青柳笃恒教授(1877—1951年),创办清国留学生部,后者任该部主事。是年九月开学,录取中国学生762人(其中预科439人),1907年录取850人,1908年录取394人。豫科肄业年限为一年,专授日语、数学、地理、历史、图画、体操等科,毕业后可进入本科,肄业年限为二年。另设有高等预科,为有志进入大学部者而设立。预科学费为每年日银三十六元,本科学费是日银四十八元(日银两元约合华银一元)。自1905年9月开办至1910年9月停办,培养了三届中国留学生。早大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日本学校中位居前列,其影响力之大,令人瞩目。

  《鸿迹帖》是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毕业留念册,共集七册,是研究清末留日学生的一份重要史料,现藏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时任清驻日公使杨枢题序,“特制一册,凡归国之学生,必赋一诗或作一画,存于册中,以为纪念,而名此册曰稻泥鸿爪”。引用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留下成语“雪泥鸿爪”。因早稻田大学建于稻田之中,所以将清国留学生毕业留念册取名为《稻泥鸿爪帖》,封面题签作《鸿迹帖——清国来宾纪念》,因此通常称之为《鸿迹帖》。

  需要说明一下青柳笃恒教授。此人以通华文、解华礼、娴华情,素为留学生所敬重。但其人实为日本间谍,负有刺探中国情报之责。后于1913—1914年又交通于袁世凯,助其悉知革命党反袁势力和日本朝野对北洋政府态度,成为双料间谍。但其在早大教授期间,情节未漏。至1910年,中国《申报》发文《论日本外交家之手段》始揭露其面目:“青柳氏之对我国人也,口头禅全效法于大偎,言必曰同种,语必曰同文,言语口吻,若于吾人深表同情,而抑知寓政策焉。内纷我国情,外间我邦交,数年来西交政策未有不本斯旨者。”

  《鸿迹帖》展示了留学生们颇高的国学功底,表现了对早稻田大学的感恩和对报效祖国的志向。在留言中,某些字用法不合于现今的用法,如:有将“正”字写作“政”(见“斧政”“哂政”等),有将“预科”写作“豫科”等。本文整理了《鸿迹帖》中五篇河南籍学生留言,略作评论,以剖析那段历史,谈论中日间恩怨情仇,披露当时清末留学生的一段心迹。

  当时的中国留学潮流中,尤其重视法政教育。来早大留学者基本是官学佼佼者,承担了学习强国的使命。如:辛亥革命先驱钱玄同、黄侃、宋教仁、廖仲恺及后来的中共革命家陈独秀、李大钊、邓子恢等都曾入校学习。读稻泥鸿爪的陈迹,结合后来救国之道,可知当时中国最要紧者在“自强”二字,在极贫极弱之时,尤当自强而不息。自强之道,理智探寻。

  百余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先驱们奋发努力求学的经历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今日的条件,已非昔日可比,我们更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段世垣留言诗四首

  羁迹逆旅,百感蝟集,念故国之不竞,叹日月其易逝,用步骚人祇灾鸿爪,得七律四章,录呈哂政

  丁未仲夏支那河南段世垣涂于江户客次

  世界而今成学战,阿侬当是豫(预)科生。痴怀直欲炉天地,胜算终需策纵横。

  后乐先忧心千里,新愁旧恨月三更。欧风亚雨逼人甚,大厦安危独立撑。

  

  莫道卢枕空借我,东洋西大总天然。晦茫日月秦廷泪,恢复生涯蜀道难。

  贾谊流涕缘兴汉,张良落魄苦报韩。若论报答无长物,犹忆智莹(罃)对楚篇。

  

  邦交古亦云唇齿,邻谊今讵等越秦。壮志歼仇仍旧梦,野花及雨傲残春。

  也闻独帝倡黄祸,若个天骄属白人。富士山头聊一望,中原王气起频频。

  

  已过日月嗟何追,大睡初醒也未迟。豺虎当头天梦梦,荆榛满地尸纍纍。

  换遍国脑真男子,战败群雄大可儿。话到神州把剑舞,地球到处汉家旗。

  段世垣,字次珊。清末渑池廿里铺人。段氏为中医世家,其祖父湘江、父虎文都以名医载于县志。段世垣天资聪颖,弱冠入邑庠,又入河南高等学堂,官费留学东洋,在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豫科毕业,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日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任河南政法专门学堂教授,创办河南商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积极参赞河南独立。民国改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河南省议员。第二年被推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虽任总统府秘书,实受黄兴派遣,护宪倒袁。1914年3月15日晨在北京被捕,抗直不屈,充发西安。7月29日袁世凯电令陕西督军陆建章将其杀害,其遗体归葬祖茔。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一四五九号令追认段世垣为革命烈士,抚恤其家属。段有三子二女,长子家铜留法。2013年渑池县政府将段世垣遗骸迁葬渑池烈士陵园。段世垣著作有《租税原论》《约法摘瑕》《中央制度刍议》《日纸论西藏问题》《再论宪法上不宜定孔教为国教》等,大多致力国是、关注国本、弹劾劣吏、研究财政等。

  段世垣作为辛亥革命先驱,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明治四十年)夏五月预科将毕业时写下七律诗四首,此诗在留学生留言中有代表性,较之其他留言很是深刻全面。存于《鸿迹帖》第四册,诗前有小序。诗中述写了中国早一代民主斗士的思想觉醒,展现了他们的忧患意识。诗中写道:欧美将日本和中国人视为黄祸,西方人自视为天骄,对中国侵略太甚,中国已经陷入苦难沉重之地。诗中也提到了中日应共同批驳西方的“黄祸论”,但日本已强大,回国后,自己将以春秋时智罃对楚王问,来报答在日本受到的教育。诗中对日本晓以唇亡齿寒大义,寄以并峙东亚的希望。诗中提到国人不仅要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要努力学文化,才能换脑,才能报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必嗟叹往昔岁月,中华睡狮终将梦醒,有了代代努力,中国崛起指日可待。这种思想应当是仁人志士最早的“中国梦”。

  二、张善與留言文章

  恭赠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教务主任青柳、主事渡两先生文

  昔者孔子尝来日本矣。顾中国经秦火后,典籍残亡,而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时而内部盗贼蜂起,肆行劫掠,加以匈奴、突厥乘之以内犯,异常残酷,所过几无噍类。而图书又何暇细论?以故古哲人之伟大事业既泯灭而不彰,即古哲人之意志亦且牵强附会,以淆乱其庐山真面目者,夫亦大可悲矣。谨按《鲁论》载:孔子有言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夫道之所以不行者,以当时列国纷争,势不可已。岂即所谓大陆不可行而冀行之于大洋者也耶?故窃意以为孔子之发此言也,其必已知海外有人,且有英迈豪俊能信己之道、并能行己之道者在也。不然,本是伤道之不行,乃以入海了事,则断断无此情理。又如“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就愚见以为,此必已至九夷,不忍去而欲居留其地之意。苟属想象之辞,则必如公山弗扰之召,大书曰“子欲往”云云,明矣。盖前此浮海云者,踌躇欲往之意,至此则竟达其前日之目的,得与东都人士交游,故流连徘徊而不舍也。又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者,盖实见日本人之可教并可以大行其道之意。但无古迹可考,是可惜耳。然按舆图细阅之,则其必为日本,实凿凿无疑。西人哥仑布当未发见美洲之前,曾谓欧洲之西有一帝国云云,大隈总长先生以为此即指日本,许是实话。此可见东西哲人之只眼独具略同,抑亦以知日本帝国之能独力与西洋抗衡为不偶云尔。善與不才,何敢以文鸣,但遵命不可违,草此数言以作纪念,即祈斧政。中国留学生鄘南张善與

  作者张善與,河南新乡(古称鄘南)人。此文引《鲁论》(即《论语》)中两处话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论孔子曾经越海到过日本,并不以此地为九夷,居留讲学,教化日人。又引大隈重信谈及哥伦布曾发现日本。认为中国学术转亡,由孔子传来日本。结论是:日本早有文明,与中国同源同文,但中国内外交困,国力衰弱,惟日本独力与西洋抗衡。隐然有来此不唯求学也是“礼失求诸野”的意思。此文中抬高日本,以为中国国学传承在日本。岂料留言后二三十年间,日本就在中国东北建伪满洲国,更以铁蹄践踏我国土,凌辱我妇孺,其冠冕堂皇之理由,就是“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三、岳秀华留言诗并序

  丙午之秋,东渡重洋,求名师也。大偎先生为秀华所钦佩,遂自行束脩以上,幸先生不以秀华为粪土朽木,得列门墙,今者春风列座,已近一载,胸中茅塞渐觉大开,不止此也。且得与八千良友聚首一堂,讵非千载之嘉会哉。兹承青柳、渡二先生属留笔迹,敢不如命,聊赋数语,以与诸先生作纪念焉。赋曰:

  亚洲大陆夜沉沉,碧眼赤须剧相侵。我祖武穆今已死,扫净中原待何人。

  不学渭滨伏垂钓,暂向蓬瀛来问津。他年如把乾坤转,东亚气象一刷新。

  万邦帖(贴)耳来归化,方随今日男儿心。愿上太平一杯酒,敬酬贵国培裁(栽)恩。

  明治四十年岁在丁未五月下旬,新中国河南古东明留学生岳秀华书

  此诗是河南长垣县(古属东明县)人岳秀华之诗,亦写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明治四十年)五月下旬,诗前有小序,诗作后又绘国画兰草。其诗其画,均是言自己中国被西方侵逼,岳飞(谥武穆)之类英雄已不存在,本着学习救国的思想,期待“万邦归化”、祖国太平,于1905年秋官费来到早稻田大学学习。学到了知识,内心感激学校的栽培之恩。

  四、陈鸿畴留言诗

  少小不得志,短发扶桑渡。扶桑有奇药,采之浚智虑。天地太无情,家国日多故。

  学成迟一刻,国病益沉痼。况是中原土,已被胡尘污。不有回天技,众生怎觉悟。

  先哲垂明训,求学重择傅。觅得指南车,庶免歧途误。早稻田大学,地球盛名著。

  大隈伯爵建,高田掌学务。支那留学生,特别设教圃。同种复同文,感情胶漆固。

  倘又玩愒将,木雕与泥塑。我闻大隈伯,壮岁义声布。而今耄耋年,皇皇图进步。

  我亦学生时,庸庸无建树。我闻高田氏,游学欧洲去。十年驰探〔其〕奥,彼都驰声誉。

  我亦留学生,羞愤不能语。翘首望大荒,风云自起仆。淘汰本天演,私心大恐怖。

  哀哉我国人,痛苦向谁诉。同室自操戈,他人安足垢。东国快男儿,激战传日露。

  阵死祝军人,同仇到妇孺。巴诺拉马馆,忠魂国魂具。支那神明胄,岂竟沟壑赴。

  人贵自立耳,犬羊耻为伍。傥重辅车谊,金针肯暗度。遇彼白皙人,唇齿相援助。

  智莹真磊落,庾公不足数。我今言谙谙,用心亦良苦。黾勉励前修,军书正旁午。

  山河快收拾,大业指日睹。东亚两帝国,亿万万年属。

  素以浮文妨要故,久疏笔砚,袜线不堪一折,遑云三绝,丁木春东游,慕早稻田大学之名,叨列门墙,同学共集鸿爪帖,为纪念计,欲不应,友人迫之,不得已,谬成五古一章,伏祈哂政

  支那河南长社锡九陈鸿畴

  陈鸿畴,字锡九,河南长社(在今长葛市东,以社庙木长称长社,秦置县,明代废)人,诗后称中国作“支那”。这首五古长诗,展现了对祖国破败的切切关注,赞美了早稻田大学的大偎、高田二君对中国学生的教育,因为中日“同种复同文”,所以才能“唇齿相援助”,期望两国共同进步。诗末跋言说“浮文妨要”,所以久不为之,谦称自己是“袜线才”,所以敬请“哂政”(正)。此诗可与前述段世垣诗相印证,更见段氏对日本之认识稍为深刻。

  五、吴焕然留言诗

  大日本明治四十年五月二十日

  茫茫太平洋,天光接水光。银涛通碧落,红日浴扶桑。

  时势增伤感,乾坤入混茫。何年成我志,海国波重扬。

  瓜分豆剳(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

  一声长啸海天烁,日落参横独倚楼。万种閒愁待收束,国仇历历锁心头。

  无力能挥返日戈,苍茫独立奈愁何。男儿投笔班定远,壮士裹尸马伏波。

  到眼萧条新政体,伤心破碎旧山河。可怜巨浪滔天日,依旧保身明哲多。

  扫荡妖氛澍一军,麟歌凤叹泣斯文。扈言日出伤流俗,手障狂澜赖有君。

  自我来蓬嶋(岛),于今几一年。御风归祖国,倚月望群仙。

  别绪牵云澍,豪情溢海天。会当重渡后,杯酒话缠绵。

  书诗以作纪念

  乙班,新中华国吴焕然,字文卓

  吴焕然,字文章。河南祥符县人。就学于早稻田大学预科乙班。诗后列国名不言“清国”,称“新中华国”,表明不以封建专制的清国为国号。诗写于1907年五月二十日。伤感中国被瓜分豆剖的时势,痛惜国人的明哲保身,说为国哀愁的人太少,期盼能报国仇家恨,像班超(封定远侯)、马援(任伏波将军)一样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刷新政体、整顿山河。其诗后山水画题“疏雨过溪关”“渔舟隔烟浮”等,与留言诗意不属。

  2019年撰文

  (杜建成,河南省渑池县党史志办文史专家,大学学历,具有很深的国学和史学造诣。)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