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的今天,留日学生在东京召开大会欢迎章炳麟。1907年的今天,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秋瑾女士英勇就义。1912年的今天,列宁发文高度评价孙中山民主主义纲领。1913年的今天,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安徽龚振鹏发布讨袁檄文;江西七十九县公民露布讨袁檄文;袁世凯再令“江元”号等四舰驰赴湖口,镇压起义。1914年的今天,黄兴向《旧金山年报》记者揭露袁世凯有帝制自为的野心。
辛亥革命史上的今天——7月15日
编辑:孟 进
□1906年的今天。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盛大欢迎会,欢迎章炳麟,到二千人。章在欢迎会上发表长篇演说,提出要以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同时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1]。
□1907年的今天。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秋瑾女士英勇就义[2]。
[图1] 秋瑾(1875—1907)
□1912年的今天。列宁在《涅瓦明星报》第十七号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高度评价了孙中山民主主义纲领,列宁指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1913年的今天。江苏都督程德全在黄兴等人的迫促下,发出通告,宣布江苏独立,委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并咨委陈其美为驻沪讨袁军总司令。程德全、应德闳、黄兴旋联名将江苏独立事电告各方。
□1913年的今天。驻芜湖安徽第二旅旅长龚振鹏[3]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十大罪状,请“与天下共弃之”。
□1913年的今天。江西七十九县公民露布[4]讨袁檄文,宣布“义旗所指,除为其私党外,不妄戮一人”,“尚望我全国各省同胞闻风响应,协力同心,凡有阻我义师为共和障碍者,与天下共击之”!
□1913年的今天。袁世凯加李烈钧“背叛民国,破坏共和”的罪名,下令褫夺其陆军中将并上将衔,着欧阳武、李纯等“设法拿办”。
□1913年的今天。袁世凯再令海军部急调驻泊武昌的“江元”、“江利”、“湖鹰”、“湖隼”四舰驰赴湖口,镇压起义。
□1914年的今天。黄兴抵旧金山,对《旧金山年报》记者谈称,此次来美的目的乃在研究美国的政治现势与政府制度,以备将来为中国服务。黄兴揭露袁世凯有帝制自为的野心,指出:“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强人,他仅是一个专制的、狂妄的、叛国的独裁者。”黄兴断言“袁世凯是绝对不会成功的。”而中国人民“对于袁世凯以及任何人想做皇帝,…也绝不会长久的缄默不言。”
【注】:
[1] 关于“以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这一命题,章炳麟先生认为,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其“神秘难知”的话,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的孔教(所说的话)“还算干净”。但是,“孔子最是胆小,虽要与贵族竞争,却不敢去联合平民推翻贵族政体”。章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孔教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而“今日想要实行革命,提倡民权,若夹杂一点富贵利禄的心,就像微虫霉菌,可以残害全身,所以孔教是断不能用的。”至于“那基督教,西人用了,原是有益;中国用了,却是无益。”综而言之,章炳麟先生主张改良佛教。用以造就勇猛无畏、富于牺牲精神的革命党人。他说:“这华严宗所说,要在普度众生。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在道德上,最为有益。”
关于“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这一命题,章炳麟先生强调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具体说来,“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2]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天亮之前,秋瑾在故乡浙江绍兴被清政府杀害。一位女性因政治原因而被官府杀害,这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第一次。秋瑾的牺牲,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反响。作为当时舆论中心的上海,各种不同背景的报纸都迅速作了详细报道,《神州日报》连续公布浙江省发布的有关通报、函电、文告,并转录外电、外报刊出的有关消息。《时报》除了对秋瑾案始末做了连续报道之外,还发表了《哀秋瑾案》、《记秋女士遗事》、《对于秋瑾被害之意见书》等几十篇有关秋案的评论文章和诗词、漫画。对秋瑾慷慨赴死的报道也非常传神,“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
在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没有发出哀惋和抗争的声音!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全方位跟踪各种体裁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包括秋瑾被捕与就义的情况报道、绍兴府公布的有关秋瑾“罪案”、秋瑾被害之余波、秋瑾男装持手杖照片、秋瑾生前演说稿、秋瑾好友徐自华撰文、吴芝英书写的秋瑾墓表等。
“至于以国民之权利、民族之思想,牺牲其性命而为民流血者,求之吾中国四千年之女界,秋瑾殆为第一人焉。则秋瑾之死,为历史上放光明者,良非浅鲜。”
“今则以巾帼而具须眉之精神,以弱质而办伟大之事业,唤起同胞之顽梦,以为国民之先导者,求之吾中国二万万之女界,秋瑾又为第一人焉。……适所以振起二万万人之精神也。则秋瑾之死,为社会之影响者,尤非浅鲜。”
而秋瑾之死激起的祭挽歌哭、抗议请愿的雪片:《祭秋瑾》、《挽秋女》、《吊越女》、《哭侠魂》;《轩亭冤》、《轩亭血》、《轩亭秋》、《碧血碑》……不仅均见诸报端,许许多多电文竟是直达清廷,从江南到塞北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图2] 秋瑾烈士纪念碑
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心轩亭口。古轩亭口相传亭始建于唐。屡建屡废,现已荡然无存。此地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治前的府横街的交接处,正像鲁迅在他的著名小说《药》中所写的“丁字街”。景点在绍兴市城内解放路轩亭口,1930年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碑址为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处,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 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
[3] 龚振鹏(1882—1942),安徽北乡县人。1900年与反清志士倪映典、万福华等秘密聚会,“谋覆清社,拯民救国”。 1905年入江南将弁学堂。1906年入同盟会。1907年7月,参加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潛往保定,冒族兄名“龚镇洲”之名考入陆军速成学堂一期炮科。毕业后回到安庆任教官、掌旗官。1911年11月4日,发动“清江之役”,响应武昌起义。南京光复后任“铁血军”参谋长兼第二大队队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铁血军被改编成第十八师第三十五旅,龚振鹏任旅长。授陆军少将。1912年12月,任安徽陆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驻芜湖。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15日,范鸿仙、龚振鹏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贼的十大罪状。兵败后逃亡日本。后与林虎、熊克武、等赴南洋各地,筹措经费。1915年末回昆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龚振鹏脱离军界,居上海。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拥护中共抗日救国主张。1939年,汪精卫以高官相诱,龚坚拒,随即离沪往渝,任军委会少将参议,积极宣传抗日。两女龚普生和龚澎(龚湃后为新中国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也是外交部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官至部长助理。是副部长乔冠华的夫人)在他的支持下投奔延安。龚振鹏自己也曾进入重庆红岩村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作了推心置腹的谈话。1942年7月29日因病逝世于桂林。周恩来的唁电颂扬龚振鹏先生:“有德有年,功在民国。”
[4]“露布”。原指不缄封的文书。后也指军旅文书或泛指一般的布告、通告之类。但在实际中,多指军事征讨的檄文。[清]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露布》中说:“自贾洪作此(露布)讨曹操后,遂专用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