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上的今天——3月4日
编辑:孟 进
□1907年的今天。孙中山被日本政府无理驱逐,赴安南(今越南)。后于河内甘必达街61号设立总机关,领导粤、桂、滇的武装起义斗争。
□1907年的今天。黄兴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旋在中国留日学生中组织“丈夫团”①,培养军事骨干力量。
□1907年的今天。川汉铁路改归商办,原“川路公司”改为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②,举乔树枏为总理,胡峻为副总理。
【注】:
①“丈夫团”。又称“铁血丈夫团”,清末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团体。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由黄兴在日本成城、士官各学校和陆军联队中物色了中国留学生方声涛、蒋尊簋、程潜等二十八人组成;(二)由黄郛和李烈钧发起,成员除学习军事者外,还有十名文科学生参加。成立时有成员二十五名,后来扩大到将近四十名。
丈夫团的成员回国后在各省新军中担任军官。武昌首义,成员们在当地积极响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于具体的成员名单,不同人的回忆有不同的版本。以下名单主要依据李书城等人的回忆:
黄 郛、李烈钧、李根源、李书城、
程 潜、赵恒惕、尹昌衡、黄恺元、
叶 釜、温寿泉、阎锡山、叶世中、
刘洪基、程子楷、孙方瑜、曾昭文、
耿觐文、李干璜、仇 亮、杨曾蔚、
陈 强、殷承献、袁华选、陈之骥、
姜登选、李 浚、王孝缜、何 澄、
王家驹、张 群、曾继梧、蒋作宾、
唐继尧、蔡 锷、雷崇修。
②1903年夏,川督锡良上奏清廷,要求自设川汉铁路公司,翌年一月,“川汉铁路公司”成立。设计川汉铁路始于成都 , 经重庆、万县、宜昌、荆门、襄阳, 在广水与京汉线接轨。计划先从宜昌动工,向西延伸,需银五千万两,比四川岁入的三倍还多。锡良等决定设股集纳资金,其中“租股”是民间资本,它虽然份额最大,但路权却掌握在官僚手中。
1907年,四川留日学生蒲殿俊、萧湘等人在东京发布《改良川汉铁路公司议》,要求明确川汉铁路公司的“商办”性质。于是锡良奏请将公司改名为“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以前刑部郎中乔树枏为总理,在籍翰林院编修胡峻为副理,但重大问题须报总督裁决。以后公司总理虽屡有变动,但大权始终掌控在官僚手中。乔树枏(1850-1917),字松年,四川华阳人。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后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和杨锐有交往。1911年官至学部左丞。1917年逝世。
[图] 川汉铁路遗迹:宜昌上风垭山峒隧道
1911年5月,在内阁邮传部大臣盛宣怀蛊惑下,清政府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后,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民间各界掀起保路运动。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民众奋起反抗。同盟会顺势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当代学者王晓华曾以《冲垮大清王朝的川汉铁路股票》为题,对此有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