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记录的中国人民抗战心灵史(4)
辛亥革命网 2015-07-28 13: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丁 查看: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连[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
就在给妻子写了这封简短的绝笔信之后,戴安澜又给三位亲友写了一封托孤信,再次表示“余决以一死,以报国家!”信中同时流露出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家人的眷恋不舍:“余如战死之后,妻子精神生活,已极痛苦,物质生活,更断来源,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想诸兄必不负我也。”面对强敌,戴安澜实现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誓言。
走上前线杀敌救国,不仅是职业军人的职责,对于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的农家子弟程雄来说,同样义不容辞。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程雄还在店前高等小学读书,听到消息,他立志投军救国。为能掌握一些军事知识,在体育老师指导下,他自制木枪、木手榴弹,在店前河滩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1938年夏,他参加了第五战区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直属二十六工作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943年5月,分配到新四军第2师第5旅13团2营3连任副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连长等职。临行前,他给双亲写下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从信中可知,程雄已经做好了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准备,同时又以不能为父母尽孝而自责。发出此信三个月后,程雄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重兵进攻长沙,与中国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即将与日军决战的前夕,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弟部队已于昨日早晨出发进占阵地,而于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阔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最后“与阵地共存亡”。
民族危亡时刻,不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中国军人表现出了应有的血性和民族气节,保家卫国而不惜马革裹尸,于是才有了卢沟桥29军的奋起抵抗,才有了平型关的大捷,才有了“四行仓库”的顽强坚守,才有了台儿庄长达一个月的血战,才有了长沙、衡阳惨烈的保卫战,才有了“刘老庄连”的英勇牺牲,才有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左权等多位将军血洒疆场,才有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54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辉煌战绩。抗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家国情怀,催人奋进,一封封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家书,将先烈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依然能够鲜活如初,感动你我。
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怀
“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子的责任。”在救亡图存的危机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表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慨,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日,唤醒民族意识。在一封菲律宾马尼拉与福建晋江之间往来的华侨家书中,采用了上海良晨好友社印制的多种抗日笺。抗日笺右侧印有“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口号,左上角印有不同的漫画图案,图案说明文字有“早滴狗涎,何所逃命”、“家亡国破,命贱如蚁”、“人其手矣,就其口矣”,形象生动,发人深思。有的信笺上印有“勿忘国耻”、“还我河山”等字样。有的信封上还加盖了“抵制日货”的印章,印章内容有“抵制仇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欲救国亡,抵制仇货;万众一心,坚持到底”等。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抗日的军政干部,1936年6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次年1月,红大跟随党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公开招生。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至8月结束。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1362人。韩雅兰就是第二期第四大队女生区队的学员。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家庭条件优越,大革命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6年6月从复旦大学国文系毕业,年底,她瞒着父母偷偷跑到延安上了抗大。1937年4月18日在写给父母亲的家书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