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抗战胜利阅兵徒步方队中的英模部队

辛亥革命网 2015-08-25 11:39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观察者网 查看: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有10个徒步方队由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组成,他们将在阅兵式和分列式上亮出自己的荣誉旗帜。

  8月21日下午召开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了阅兵部队的组成情况。除了奏唱抗战经典歌曲的军乐队与合唱团2400人,以及三军仪仗队方队外,其余10个徒步方队由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组成,他们将在阅兵式和分列式上亮出自己的荣誉旗帜——笔者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场面就要在9月3日实现了。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荣誉与传统能凝聚精神、陶冶作风,是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根据此前徒步方队彩排中所透露的情况,此次每个受阅的英模部队徒步方队都配有旗队,共有旗手7人,除了1面主要荣誉旗帜外,另有6面旗帜展示其他荣誉部队与部队隶属。笔者搜集了目前已知的一些荣誉旗帜的信息,回顾这些英模部队纵横战场的峥嵘岁月,展现其血火熔铸的不朽风采。

  1.“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

  这是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后的第一个受阅方队,其荣誉旗帜包括“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长城中队、郯城战斗模范连、青口十八勇士、马石山十勇士、回民支队、晋察冀军区等。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现隶属第65集团军,前身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抗战时期,该部先后参加了平型关、黄土岭、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参加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狼牙山五壮士”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抗战英雄。1941年9月,为掩护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机关、游击队与百姓突围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奉命阻击日军,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最后面对绝壁,他们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长城中队

  现为第65集团军某旅装步2连,抗战时期为晋察冀军区四十团二连。1944年4月,该部为掩护河北省龙关、崇礼、宣化联合县在黑土沟召开的区以上干部会议参会人员转移,在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利用猴儿山有利地形,连续击退700多名敌人的19次疯狂攻击,歼敌上百名,胜利完成掩护县区干部突围的任务。战后,二连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长城中队”荣誉称号。

  郯城战斗模范连

  现为第38集团军某师某团8连,该连前身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平江起义中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的一个连队,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1942年冬,占据山东临沂等地的日伪军向我滨海区沭河两岸进行“蚕食”。八路军教导第2旅乘日伪军兵力薄弱之机,运用“翻边战术”,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于1943年1月19日对郯城发起进攻。郯城当时是日军在鲁南的兵站基地,墙高壕深,炮楼林立,是座堡垒化的城镇。此役由教导第2旅6团8连担任突击队,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勇攻击,率先突破城垣占领南门,使后续部队得以迅速攻入城内。次日拂晓,我攻城部队对龟缩在炮楼里的残敌进行爆破强攻,迫使其投降。至此,共毙伤敌军103人,俘日寇7人、伪军419人,我军仅伤亡91人,首创山东敌后攻城范例。

  青口十八勇士

  这是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6团1连2、7班及1排排长赵本源等共18人的荣誉称号。1941年3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为了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山东与华中根据地的联系,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决定组织青口战役。此役共消灭敌伪军1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打破了敌人的海上封锁,打通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联系,扩大和巩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解放了赣榆大部分地区。

  3月26日,从新浦赶来的日伪军600余人,分乘汽车20余辆,装备轻型坦克2辆、火炮4门到达青口,敌陆战队一部于青口以东海面向6团炮击。攻入青口镇纵深的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6团在达成战役目的后撤退。6团1连2、7班及1排排长赵本源等共18人担负掩护任务,除了战士孟兆阁(在另一次战斗中牺牲),其余17人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

  马石山十勇士

  原为胶东军区第5旅第13团7连6班。1942年冬,日本侵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时,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当时主力部队与胶东军区主力与党政机关已经撤离,群众与少部分部队被围。

  胶东军区第5旅第13团7连由指导员带领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恰遇日军“扫荡”开始。为便于突破敌人包围,指导员决定各班分散行动。按照体力和武器装备,第7连2排6班10名战士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突围出去,但是面对日寇疯狂屠杀群众,他们毅然留下,分3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往返3次,掩护近千名群众冲出火网安全转移。当他们第4次冲进包围圈准备带领群众突围时,天已大亮,日军已逼到近前。第7连2排6班的这10名战士先后打退了敌人在飞机火炮配合下的多次进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敌人冲上来时,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血染马石山岗。战后,人们说不出这10名战士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群众中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

  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支著名回民武装。该支队作战积极,勇猛顽强,屡建战功,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表彰为“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毛泽东也给予高度评价,亲笔题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2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68军开赴朝鲜战场。

  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尔省边界地区创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