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北平受降的特点和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5-10-16 09:03 来源:团结报 作者:曾景忠 查看:

中国战区内各地受降仪式一般都在9月9日南京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后,于9月份以内陆续举行,而北平受降仪式直至10月10日才举行。

  北平是华北的政治文化中心,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上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但北平与天津是仅次于南京、上海的中国另一重心地带。此处的军事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故日本侵华早就垂涎于此,视其为必占之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即千方百计将魔爪伸向平津,以北平为中心,策动“华北分离”、“华北独立”活动。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事变,驱逐国民政府中央军政势力出华北。日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首先占领的就是北平。

  因此,在北平接受日军投降,历史意义特别重大。它标志着中国这个古都重光,华北人民从敌国蹂躏下获得解放。

  第四,北平受降是接受侵华日军一支大的战略部队——华北方面军的投降。

  中国境内日本侵华的“中国派遣军”总共128.3240万人,而华北方面军有32万人,占其中1/4。孙连仲接受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投降,华北方面军部队人数远较其他受降点投降日军的数目为多(其中一部分向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投降)。从日军编制序列说,北平受降的日军还包括日军“驻蒙军司令部”。日军侵华战争中,设立“蒙疆自治政府”,故设有“驻蒙军司令部”。

  有关华北方面军,还可追溯到1901年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动的军队最多。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要点驻扎少量军队。而日本借机驻扎大量军队,在加紧侵华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驻军。日本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军队称“中国驻屯军”,司令部设于天津。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正是这支日本“中国驻屯军”的部队——驻丰台的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后来战事扩大,8月底,日军组成华北方面军,原来的中国驻屯军并入其中。所以,接受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投降,也可以说是拔除了从“中国驻屯军”开始的驻扎于华北的侵华日军这个毒瘤。

  第五,北平受降仪式隆重,广大民众参加。

  中国战区其他各受降点,一般都是在当地中国受降军队的司令部和军事机构举行,参加者除受降官员、军队人员、地方官员外,还有受邀参加受降仪式的外宾(盟军代表)。而北平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举行受降仪式的当天早晨七点多,天安门、午门和东华门外即已围满了民众,达10万人。太和殿前布置了受降会场,中心悬挂孙中山遗像,两旁有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下面是金色的V字(表示胜利),四周高悬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国旗。

  北平民众热情关注接受日军的投降,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受降仪式结束时,全场高呼:“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北平受降仪式举行的日期虽然较其他受降点晚,但选择了10月10日这个日期也非常有意义,庆祝中华民国国庆日的双十节,富有象征意义。北平在抗日战争前统辖于国民政府之下只有九年时间,而且多为占据华北地区的地方军政势力掌管。现在重新由国民政府军队从日本军队手中接受,国民政府中央直接管辖平津和华北地区。北平民众热烈欢迎中央政府派来的接受日军投降的军政官员,这扩大了国民政府的影响,增强了北方人民对国民政府的向心力。

  1945年12月11日至18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巡视北平,受到北平市民的欢迎。蒋氏慰问沦陷8年的北平人民,到碧云寺瞻仰孙中山衣冠冢。

  第六,北平受降,象征着全面抗日战争从北平开始,最后又在北平结束。

  中日战争爆发于北平郊区的卢沟桥,关内华北沦陷最早,大陆最后举行受降仪式又是在北平城内举行,这是一种象征,一种历史的巧合:中日全面战争于此爆发,亦于此最后结束。

  在北平接受日军投降的主官孙连仲,是河北雄县人,一位北方将领,为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平津沦陷后,孙连仲部北上,曾在良乡至涿县一带抗日,后在娘子关战役英勇作战,尤其血战台儿庄,他成为全国著名的抗日将领。待至战争结束,他又在北平主持接受日军投降。孙连仲是北平受降仪式非常适合的人选。

  北平举行受降仪式的10月10日,正好是重庆国共和谈“双十纪要”发表之日。历史本来应当从此走向和平。但是,中日民族矛盾刚刚解决,国内矛盾立即上升。北平受降仪式举行时,枪声已经在不远处响起。这块历史背景的幕布正向舞台中央推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