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的关外抗战(2)
辛亥革命网 2015-07-23 10:08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总计在溥仪任执政的伪满洲国成立后的半年多里,东三省的抗日烽火燃遍各地——义勇军开展游击战的地区广达 103个县。他们先后进行过5000余次战斗,共毙伤俘日伪军8万余人。这给东北的日伪军当局以沉重打击。
1932年11月到1937年上半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分败退,而余部坚持分散抗战,或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的时期。为消除蓬勃发展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威胁,日本关东司令部和伪满政府于1932年冬,集中20余万日伪军对义勇军进行轮番大“讨伐”。东北抗日义勇军虽顽强地作出反击,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战果,但终因缺乏统一领导,及本身战斗力弱,又孤立无援没有后方保障,结果是伤亡惨重、大部败散——有不少义勇军退到了热河或苏联境内休整;另数万人则在东北各地的山林中继续独立抗战,他们之中有些人主动接受中共的领导,加入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序列,或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联合司令部,在“七七”事变后继续活跃于东北抗日战场上。
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北抗日反伪满之新局面
与抗日义勇军并起,且在其溃散后担负起东三省之抗战重任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的人民抗日武装。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1931年冬开始,陆续派出干部到各地农村组建抗日游击队和开拓抗日游击区,稍后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并于1934年至1935年底,相继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的6个军、官兵达到万余人。中共领导的这支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装,加强政治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方团结和争取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大力开创新的抗日游击区。到1936年初,其各军已建成盘石、濛江、河里,东满、珠河、密山、勃利、妥宁、汤原、虎林、饶河、无常等十多块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先后同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打破了敌军的多次“讨伐”, 歼敌万余人,并攻克日伪军占领的城镇数十个,使抗日游击区扩大到50余县。至此,东北人民革命军已成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它为东北地区抗日反满斗争开辟了新局面。
1936年2月20日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决定:相继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依次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6军,另以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第7军,第8军改称第10军,同时又将东北抗日义勇军各部,扩编成第8、9、11军。这样一来,东北抗日联军就发展壮大到11个军,其最盛时的人数达3.5万余人。
面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壮大与声威,日本关东军于1936年4月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决定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大“讨伐”,妄想一举灭之而后快。在此情势下,抗日联军采取了留少数兵力在游击根据地内坚持斗争,以大部分主力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进而扩展游击区的作战方针,以打破日伪军的大“讨伐”。各军在经过精心的周密策划后,都以积极主动地的抗日游击战来对付敌人——从1936年4月至1937年上半年,他们共对敌作战数千次,毙伤俘日伪军数万人;在取得这一连串反“讨伐”作战的胜利之同时,抗日游击区扩展到70余个县。在此基础上,抗联建成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片抗日根据地。接着,它自身也随之编成为3大路军:第1路军辖第1、第2两个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副司令王德泰,政治部主任魏拯明。第2路军辖第4、第5、第7、第8、第10等5个军,以及救世军、义勇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1940年),参谋长崔石泉。第3路军辖第3、第6、第9、第11等4个军,总指挥张寿钱,总政委冯仲云(1940年),参谋长许亨植(李熙山)。东北抗联的这3路军在全国抗战爆发后,仍一直活跃于白山黑水间,为唤起民众,壮大抗日队伍,坚持游击战争,浴血奋战,直至和全国军民一道,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