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北伐名将谱(3)
辛亥革命网 2017-02-10 14:48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戴世选 查看:
陶峙岳(1892—1988),字岷毓,宁乡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回湘后任湘督谭延闿部护字营营长,湘军第一师上校团长。北伐战争时期任贺耀组独立第二师第三团团长、第四十军第三师师长,率部英勇作战,迭建功勋。北伐后任第八师师长,曾率部围剿江西工农红军。抗战时期任第八军军长、七十七军军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抗战胜利后任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9月25日率部起义,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二兵团司令、新疆生产建产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蒋锄欧(1890—1978),字诉心,东安县山口铺乡人,1936年授中将衔。1910年毕业于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第二期,辛亥武昌首义时任黄兴总司令部作战参谋。后随谭延闿参与衡阳独立,击溃北军张敬尧,升任团长。北伐时期任第四十军第二师师长,参加安徽临淮关之役,大破张宗昌直鲁联军主力。旋任国民政府中将参军。孙中山奉安时任护灵铁甲车司令。其后长期担任铁甲车司令、铁路运输总司令、交通警备司令之职。抗战胜利后任第一、六两战区铁路运输指挥官,衡阳运输司令。1949年去台湾屏东定居,1952年10月退役,病故于台湾。
邹鹏振(1885—1951),字叶侯,隆回县罗洪乡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早年考入蔡锷主办的广西桂林随营学堂,毕业后回湖南任连营团长,参加讨袁护法战役,因勇猛善战晋升为湖南陆军第三师第六旅少将旅长。北伐时任叶开鑫部四十四军副军长,率部沿京汉线击败孙传芳部攻克海州。戎马二十年,治军严明,深受士兵爱戴,每战临阵必身先士卒。北伐之后息隐家园。何键主湘时仍挂省政府委员衔,但不参政。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策动当地警察部队投诚。1951年以“反革命罪”被错杀,1983年平反昭雪,《湖南省志》为之立传。
唐星(1892—1964),字天闲,新邵县上坪镇人,1937年授中将衔。早年就读于长沙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两度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湘军任职。1924年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学生总队长、入伍生部副部长兼军事教导总队总队长。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十六军四师师长、第十师副师长、第四军独立二十五师师长。北伐后随张发奎反蒋,失败后被通缉,流亡日本。1935年回国任总参谋部中将高参。抗战爆发后,任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绥署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参谋长、第五战区军法执行总监、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与中共取得联系,程潜任命他为武汉行营中将总参议,长沙绥请公署副主任。1949年8月协助程潜和陈明仁举行长沙起义,担任国民党方面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为湖南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武汉、天津副市长等之职。
张翼鹏(1876—1944),字毓鲲,株洲渌口人,1936年授中将衔。先后毕业于日本振武学校、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任湖南新建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教练官管带。参加辛亥革命后任攻宁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13年,北京政府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战术教官。回湘后任湖南督军公署副官长、湖南都督府谭延闿驻粤湘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孙中山大本营高级参谋。1925年先后起任黄埔军校主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谋长、湖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政府主席等。唐生智兵败后亡命日本,后历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4年在重庆病逝,著有《几万里游客诗词选集》。
孙常均(1897—1952),字敬业,长沙县人,1947年授中将衔。早年入湘军任排连长,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三营上尉连长、少校营长等职。1926年北伐战争时任第一军二十一师团长,翌年5月升任该师副师长,北伐战役中作战勇猛,仅三年由上尉升至少将。后因与师长陈诚发生矛盾再难升迁。其间任二十一师、第四十六师副师长、参谋长之职。抗战时期任沅陵警备司令。1948年任湖南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翌年4月调任第一兵团司令部高参,8月随程潜、陈明仁将军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他是湖南黄埔学生中唯一获得北伐将领勋章者。外省籍黄埔学生中仅胡宗南、范汉杰获此勋章。
李韫珩(1877—1948),字抱冰,宁远县礼仕湾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毕业于保定军校速成班并留校任教,护法战争时任零陵镇守使刘建藩部参谋长团长之职。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一团团长、十三军三十八师师长,率部北伐屡有战功。1929年在洪桥(祁东)击溃张发奎的部队。中原大战时破冯玉祥主力于归德,又为蒋介石收回济南,受到蒋介石嘉奖。1932年升任第十六军军长,率部在湖北、江西一带“围剿”工农红军。红军长征后,率部尾追红军一万余里。抗战时期率部参加淞泸会战,1938年4月,因防守武汉马当要塞失利被撤职,1948年病逝于零陵。
岳森(1880—1957),字宏群,新邵县雀塘铺镇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与蔡锷系同学至交,从师樊锥,同往广西筹办军校任教官,回湘后为谭延闿策划援湘,任建国湘军参谋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参谋长,与李富春、李六如、方维夏、萧劲光等推行党代表制度,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因不服从蒋介石命令被扣押。抗战时期任五十师师长、二十二军副军长,率部参加徐州会战。薛岳主湘时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新中国成立后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常委等职。
罗霖(1892—1965),字子雯,永州菱角塘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曾加入同盟会及“二次革命”援赣之役,分发湖南湘军任排连营长。北伐战争时任三十六军第一师二团团长,率部与北军吴佩孚在河南、西平、洛河、林县等地作战,直至攻占郑州,升任独立第二旅少将旅长、三十七军二十二师师长。率部参加二次北伐,出师河南,升任七十七师中将师长。抗战爆发,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坚守上海,抗击日寇苦战一个多月,因部队伤亡惨重撤离战场,蒋介石以“擅离职守”将他撤职监禁两年多。得唐生智等力保出狱回乡,脱离军界,倡办芝城中学,一度出任零陵县长、抗日自卫队司令。1949年随程潜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陈渠珍(1882-1952),字鍪玉,祖籍江西,迁居凤凰,1946年授中将衔。1906年毕业于湖南陆军武备学堂,参加同盟会,投身新军。与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为“凤凰三杰”,号称湘西王。历任湘西镇守使署参谋长、第一旅旅长、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湘西巡防军统领、湘西屯边使。北伐时被唐生智任命为十九师独立师长,率部参加北伐。抗战时期任军委会中将参议、沅陵行署主任。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欢迎解放军进入湘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特邀政协委员等职。
邓介松(1896—1967),字太贞,双峰县青树坪镇人。幼年就读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6年回国后任《国民日报》编辑,长沙第一中学、湖南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教员。北伐战争时期任唐生智湘南督办署秘书长、湖南省公署秘书长、北伐军前敌指挥部秘书长、第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协助唐生智北伐行政策划宣传,实为重要幕僚。抗战时任湖南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秘书长。积极支持程潜、唐生智湖南和平起义,并为草拟起义通电。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政顾问、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文史馆馆长,参事室副主任。
邓寿荃(1886-1946),字兴南,安化县人,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曾任县、省参议员、湖南造币厂厂长、水口山矿务局局长、省财政厅厅长、省建设厅厅长、两湖总督。北伐时任唐生智湘军第四师参谋长。曾作为唐的代表与共产党人郭亮、夏曦、易礼容、李维汉等来往,联系唐生智湘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之事,对唐生智最终选择施以重大影响。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监察院参议。晚年厌倦政治,大做药材、黄金生意,富甲安化一方。
周鳌山(1884-1959),岳阳人,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速成学校、上海政法专科学校。加入同盟会,历任湘军唐生智、蔡钜猷部秘书。湘军入粤后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北伐战争时任前敌总指挥部执法处处长。后历军事委员会裁判所所长、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军事委员会经理处处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战爆发时任首都卫戍司令部运输司令,南京失守后离职回湘,任湖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8月在岳阳参与组织军政人员起义,任岳阳和平解放自救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