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生活 >

清末民初的剪辫运动

             自打满人入关,占了明朝的天下,发布了被民间称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薙发令”以后,一个Q字发型、一条金钱鼠尾辫便在中国男子的头上顶了200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东侵,满清日益沦落。那条长辫子日渐成了西人眼里“东亚病夫”的象征。头蓄长辫、身穿长袍马褂、手执烟枪,枯瘦如柴,便是外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满清的腐朽,西人的凌辱,激起了爱国志士的救国情感。有人从摈除陋俗,革新国人面貌,振兴中华的角度,要求剪辫易服。有人则从长辫子不合卫生,不合近代工业操作,不合世界短发潮流,要求尽剪之。而晚清的革命党人则把长辫视为清人的标志,以去辫为革命反满之标识。

  图一:吸着鸦片、拖着长辫的清朝男子

             从要求剪辫到最终实现来的并不是一帆风顺。太平天国起义时,太平军的将士们皆散辫蓄发,以示与满清胡虏之别。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实,从19世纪50年代起,定居海外的华人便开始了剪辫,但未形成风气。即使出国的人中有敢于把辫子剪掉的,可在归国时往往买条假辫子束于脑后,被时人讥笑为“假洋鬼子”。剪辫渐为风气要到甲午战后,此时那些身处海外的华人(海外华侨,出国留学生,流亡的革命党人和维新派人士)深感国家沦丧,纷纷剪辫易服,以示与清朝决裂。1895年,孙中山广州首义失败之后,在日本断发易服。1903年拒俄运动中,许多留日学生愤于清廷之腐败卖国纷纷剪辫,走上革命道路。对于剪过辫子归国的留学生,清廷虽不严禁,但一当有革命起事,搜捕的首先便是剪辫之人。

  图二:剪辫易服之后的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