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文化 >

第一代报人蔡尔康(2)

     紧接着中法战争爆发,《申报》想要打个“翻身仗”,辟出“越南军情”专栏,特派记者前往越南前线报道。但法军把中国去的随军记者赶了回来。《字林沪报》没派记者,就靠着路透社的电讯,报道比《申报》深入,分析也比对手透彻,《申报》又输了。

     战争结束,和平降临,《申报》的机会来了。这年恰逢乡试,全国举子云集北京。《申报》在北京驻有专员,乡试一发榜,立即用电报发送全部榜文,报纸上还特意标明“本报馆自己接到电音”。而蔡尔康的洋老板则不理解科举对中国读者的意义,不肯花钱派员。蔡尔康只好想办法“偷新闻”。他花买通了《申报》馆的排字工人,每天工人下班,偷出一份清样给蔡尔康,第二天《字林沪报》原样照登。但当时电报时断时续,有时,《申报》电码出错,《字林沪报》也跟着照错。《申报》发现后加强了戒备,规定报纸印刷不出厂,任何人不让出报馆!

     蔡尔康只好另谋主意。他又买通了电报局的电报员,要他们收到《申报》北京来电后多留一份。很快,《申报》的电报由明码改成密码,这条路也断了。

     蔡尔康再出招,他买通了上海报贩的头目。将自己的报纸其它版面编好,只留着头版的位置。等报贩凌晨领到第一份《申报》后火速送来,再抢排付印。虽然比《申报》晚些出报,到底报上的新闻不会晚上一天时间。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为了从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层面报道,蔡尔康和林乐广泛收集中日官方文牍、外交照会,写成文稿在报上发表。1896年这些文稿合编为《中东战纪本末》,由上海图书集成局出版,全书共16卷。内容有:日对中的宣战书,清政府的明权书,李鸿章和日官员的来往书信,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经过,《马关条约》签订的过程和条约的正副文本,清政府向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借贷款数和利率等。由于他的勤奋,为后人记录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创报界多项第一。蔡尔康长年在报界工作,创造了中国报界的多项第一。他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份白话报《民报》;创办了第一份画报《寰瀛画报》;首创报名横书的方式;后来,《字林沪报》在新闻报道上无法与《申报》竞争,蔡尔康便将报纸重点转至非新闻性方面,编辑附张《花团锦簇楼诗辑》,以“编排作书版式,积之可以装订成册”的形式,成为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雏形;他还将夏敬渠(1705~1787)的20卷小说《野叟曝言》排成书版形式,每日随报附送,成为我国报纸刊载连载长篇小说的开始。

  他任职《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四大报期间,自撰、翻译及经手刊文就有上千万字。他指评时政,倡言维新;介绍西史,传播西学。被誉为“上海华文报业中的最佳作家”,“报界之人杰”。

  “马克思”的译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蔡尔康接替沈毓桂成为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华文主笔。

  1899年2月开始,《万国公报》连载了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的《大同学》一文。此文是英国哲学家基德所著《社会进化》一书的前三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socialism)名词及《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文章说:“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把马克思说成是英国人,实为德国人。“百工”即无产阶级)。又写道:“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里援引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段话,现译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