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棒吴石,一年后也牺牲在了台湾
时间:2025-11-08 09:35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杨佳峰 刘睿彻
在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一尊烈士铜像矗立在苍松翠柏间,目光深邃,英武的军人气质透过岁月依然鲜明。 《沉默的荣耀》近期热播,轰动两岸。吴石、朱枫、聂曦……这些隐蔽战线上英烈的事迹今已为人所知,被广为传颂。 而这尊铜像上的烈士,这位1924年就秘密入党、潜伏敌营直至牺牲的革命烈士徐会之的事迹,也应为人知晓,为之传颂。 1950年3月,吴石将军和1100多名在台隐蔽战线同志被捕牺牲后,在台的地下情报网被严重破坏。49岁的徐会之此时临危受命,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台以国民党“总统府”中将参军身份从事策反和情报搜集工作。 一年之后,徐会之将军英勇就义于台北马场町。
徐会之戎装照。记者杨佳峰 翻拍 “即使是献身也是值得的” 1950年3月,吴石被捕后,49岁的徐会之受命赴台重建情报网,身在重庆的一家人就此分别。 “徐会之告诉我,他要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在未去台之前有人劝他不要去,他却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是献身也是值得的。”老伴刘先知生前回忆与徐会之分别的一刻。 徐会之临走时,留下一百块钱放在枕头下面。他和妻子刘先知说,以后她们母子三人的日子就难了。刘先知问徐会之什么时候能回来,徐会之回答:“胜利的那一天就是我们见面的那一天。也许胜利的那一天是你为我,带着家乡的黄土、带着祖国的鲜花,放在我的墓前,那就是我为祖国捐躯的那一天。”
北伐中的徐会之(后排右四,高个者)。记者杨佳峰 翻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徐会之去台湾后的第二年,刘先知带着子女从重庆回到武汉生活,等候丈夫回家。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45年。 徐会之经香港转赴台湾,以国民党“总统府”中将参军的身份展开潜伏活动。当时的台湾正处于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不久,徐会之被国民党高雄“警备司令部”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而不屈服,绝口不说来台的目的和任务。台当局最终以“预备颠覆政府”论罪。案件原拟判5年,因蒋介石不满意,改判15年。1951年11月13日,当徐会之案的公文送到蒋介石手中时,蒋签下了“立即枪决可也”。 面对死亡,徐会之坦然写下诀别诗:昔日繁华一瞬,车水马龙三镇,秋心吹动故乡情。愁难咏、肠寸寸,千古伤心士国恨。 据原国民党“总政治部”二厅三科少将科长皮天泽晚年回忆,徐会之到台后不久便因涉嫌“匪党”被捕。在高雄警备司令部的审讯室里,他拒绝低头,反而求见警备司令彭孟缉,亲手递交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书》。可这份饱含家国情怀的建议书却成了“罪证”,徐会之被“台湾当局”处决。 据中共中央台办组织编写的《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记载:徐会之在台湾没有亲人,英勇就义后,他的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拿出20块银圆,雇当地农民将徐会之的遗体安葬在城郊山林中。 卧底27年丹心不改 10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团风县宋坳村的徐会之故居。村民口中的“河边徐家”远近闻名,1901年徐会之出生于此。故居依山而筑,门前视野开阔,一条小河绕过村口。
徐会之将军与夫人刘先知遗照。记者杨佳峰 摄 故居单门独户,庭院幽深,当日游人甚少。堂屋正墙上悬挂有徐会之与夫人刘先知的遗像,一侧厢房的墙壁上,徐会之之子刘凡手书《父亲祭》和《母亲祭》,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爱。 六七间瓦房,占地200平方米,室内陈设简朴,均是旧时的样子,故居后山还有徐会之将军的墓和碑。2014年6月,徐会之故居被省政府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会之潜伏敌营27年,以身报国无怨无悔,这种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徐会之故居管理员江巍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徐会之身高1米82,是典型军人气质,赴台接棒吴石,有一种再入虎穴的悲壮。正在热播的《沉默的荣耀》中吴石说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同样是徐会之的精神写照。 徐会之自幼聪慧,其父徐映奎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因父劳累早逝,徐会之随母寄居外祖母家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前身)。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他立下大志愿:此生只为报国利民而来,舍此别无他求。1924年,徐会之经同乡董必武、陈潭秋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会之竭尽全力保护共产党革命志士。得知农民运动领袖胡亮寅(黄埔二期学生,共产党员)被捕,他即亲赴长沙花数百银圆将胡营救出来。在党组织秘密联络下,徐会之还曾以芜湖市警察局局长身份,营救了被关押的谢仁绍等共产党员。 徐会之在担任汉口市市长期间,掩护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原中共中原局城工部汉口地下交通站工作人员易行之曾回忆:“交通站成员顾守文的弟弟顾守武是徐会之的副官,徐会之对他很信任。1947年秋,1948年夏、冬,我们给大别山刘邓大军三次分别送去电台、药品、人员,都是顾守武借用徐会之的小车,先送到黄陂下士港联络站,然后再送到山里。” 抗战期间,徐会之擅长政治工作,在复杂的矛盾面前,总能把握大局,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又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当时黄埔同学戏称他为“武甘草”,意即甘当调和的配角。 徐会之先后担任桂林行营政治部副主任和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与时任桂林行营参谋长、第四战区参谋长吴石合作共事,过从甚密,引为知己。 牺牲45年后“回”大陆 在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徐会之烈士的铜像矗立在苍松翠柏间,目光深邃。守墓32年的工作人员王盛勇走过这里时常会放慢脚步,指尖拂过铜像底座的生平铭文,心中默念这段跨越海峡的传奇——“湖北黄冈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汉口特别市市长,1951年为祖国统一大业牺牲在台湾”。
武汉烈士纪念园(九峰山)徐会之烈士铜像。记者刘斌 摄 徐会之牺牲后,由于诸多原因而被“误解”和歪曲。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其档案的解密,才使这一尘封已久的迷案浮出水面。 1985年,徐会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颁发了烈士证书。 1996年4月,徐会之将军的遗骨被迎回大陆,骨灰被分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和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这位隐蔽战线的英雄,终于回到了他深爱的故土。 2013年建成的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广场上已经找到的846名英雄之中,徐会之名列英雄墙第42组。 “徐会之烈士是纪念园最年长的几位烈士之一。”王盛勇说,守墓守的是心,这些英烈的故事不能被遗忘。《永恒的记忆——讲述九峰英烈的故事》一书中,对徐会之的介绍是,“无怨无悔潜伏一生”。 曾担任武汉政协文史馆馆员的徐世江自1937年8月起在徐会之身边工作6年。他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徐会之:身材高大,注重仪表,长方脸形,下颌微尖翘,眉发稀疏,双眼不大而含笑意。“他对人和气,说话轻言细语,常带微笑,很少见过他发怒。” “忘不了你的身影,忘不了你的声音,忘不了我从梦中惊醒,忘不了你渐去的脚步声……”徐会之之子刘凡将对父亲的思念与爱写进了《我的父亲》的歌词中。 在徐会之故居中,刘凡在《父亲祭》中这样写道:“父亲徐会之是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光荣牺牲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以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以民族大业的责任与担当,完成了他特殊的历史使命。”
市民缅怀徐会之烈士。记者刘斌 摄 |
- 上一篇:新书推介:《东渡遗响:湖北留学生后裔赴日寻访纪行》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