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辛亥讲述 >

1912·广东辛亥北伐军

  辛亥革命初之局势

  1911年武昌首义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对此,清廷没有选用康有为之类的书生们去与革命军“议和”,而是起用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10月14日,清廷补授袁为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11月1日,又授袁为内阁总理大臣,仍节制调遣派赴湖北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

  袁世凯到任后,一方面让冯国璋率领北洋清军向汉口、汉阳的革命军进攻,造成“武汉形势危急,待援尤亟”的局势;另一方面让江南提督张勋统领清军据南京而威胁光复后的上海。另外,外国列强也对中国革命横加干涉,尤其是日军舰不但到南京附近的长江水域游弋威慑,也时常登陆寻衅,造成苏、浙革命军腹背受敌的严峻局势。

  11月9日,广东光复。成立以同盟会会员胡汉民、陈炯明为正、副都督,伍廷芳为外交部长,李煜堂、廖仲恺为正、副财政部长等的广东军政府之后,各省“迭电到粤,催促出兵”,以支援武汉、南京革命军。

  是否立即出兵北伐?广东军政府内部意见不一。反对派认为“粤人不能于严冬在大江南北作战,遑论黄河流域?粤局未大定,多出精锐,一但根本有变,何以镇压?”,主张俟广东秩序稍定,将军队训练好后,再行北伐。胡汉民认为“革命在进取,不在保守;斯时汉满之斗争,乃渐变为南北之决战;若我方形势顿挫,即粤亦无能割据苟安。”同盟会员姚雨平等亦认为“此时应速出兵北伐,支持武汉,进而会合各省革命军彻底消灭清军,推翻清政权,建立民国”。结果,赞成的意见占大多数,广东军政府遂决定任命姚雨平为总司令,立即筹组广东北伐军。

广东北伐军决死队合照

  各北伐军之最精者

  广东北伐军经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武器方面:拥有最新式的德国造退管炮18门,炮弹1万余发,机枪弹50万余发,步枪弹药300万发等武器装备。与数月前姚雨平所参加黄兴领导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时仅有“鸭蛋”(手榴弹)40多枚、“猪脚”(即短枪)百余只、“长竹”(即长枪)30多支的情况已是今非昔比;

  在兵力方面:拥有正式步兵3个团,防营2个团,炮兵、机枪、辎重、工程、卫队各一营,学生地雷队、宪兵队、卫生队各一队,加上间谍、马医、稽核三部和广东女子北伐队、北伐华侨炸弹营等共约8000余人。

  其中,引人注目的“广东女子北伐队”是由同盟会“女志士”徐慕兰(黄兴夫人之胞姐)、梁定慧(后与邹鲁结为夫妻)、宋铭黄(后与高剑父结为夫妻)等20多人组成,此前她们曾多次参加同盟会所组织的秘密递送情报和运送武器等行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她们已从秘密转向公开带领妇女反对缠足、反对纳妾,反抗几千年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此次更是不怕牺牲,坚决随军北上参加救护等工作。

  “北伐华侨炸弹营”则由归国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所组成。海外华人、华侨一向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对国内的教育、经济和革命运动等方面都非常关心和支持,莫不出钱、出物、出人倾其所能。此次亦不例外,南洋各地华侨闻讯辛亥革命爆发,不少人即自发陆续返回祖国。他们先在香港集合,成立了以周达为队长的“华侨炸弹队”,准备配合革命军进攻广州。广州光复后他们旋入广东北伐军之列,人数也由百余人增至300余人,改称为“北伐华侨炸弹营”随军北上参加对清军的作战;

  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力邀原同盟会保定军事部长兼革命军参谋总部的张文加入,张文亦随即联络保定军官大学堂的李济深等同学加入广东北伐军行列。于是,由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的姚雨平、林震和保定军官大学堂的张文、李济深等共同组成了广东北伐军的指挥核心。是故,广东北伐军有“将强、兵精、械良、饷足,实当时各北伐军之最精者”之称。

广东北伐军红十字会卫生队合照

  作战前夜

  12月8日,广东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后分批乘船北上。18日先锋团抵上海,直接支援、加强南京革命力量。先锋团抵沪甫转南京便遭遇日军水兵的蓄意挑衅。一晚,日一军舰水兵离舰登陆,佯装酒醉借在“广东北伐军华侨炸弹营”驻地附近大肆滋扰。华侨炸弹营中的爱国华侨早对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怀有深仇大恨,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和获上级准许后,将滋事日兵多人痛打一顿,日兵狼狈逃回军舰。第二天,日舰就卸下炮衣,以开战相威胁;日领馆下旗;日领事高调赴沪试图进一步扩大事端等。

  对此,广东北伐军一方面沿岸布防备战,另一方面由南京军政府据理向日方提出抗议。几天之后,日方迫于理亏,又惧军民反日情绪不断高涨,日领事只能悄然回来,日军舰亦悄然离去。广东北伐军此举,有力地回击了日军水兵的蓄意挑衅,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华民族和北伐军的士气和军威。当广东北伐军大部队到达上海时,受到了上海民众的热烈欢迎,沪军都督陈其美特派张群迎接。其后,广东北伐军为保障后勤之需,特地在上海增设经理局(兵站),任命邹鲁为局长。

  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返国抵沪,黄兴、陈其美及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姚雨平司令和张文参谋长等广东北伐军官佐专程从宁到沪迎接,孙中山先生与来自家乡的军官们一一热情握手,勉励他们“督率士兵勤加操练,使皆能弹无虚发,自然战无不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自沪抵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袁世凯针锋相对地宣布其所派的代表唐绍仪与南方代表谈判“逾权”无效,分别派曹琨率清军剿扼原清军第十二张绍曾部属王金铭、施从云两管带在滦州所成立的“北方革命军政府”;派冯国璋率清军在攻取汉口和汉阳之后,继续围攻武昌的革命军;派张勋率清军沿津浦线南下威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孙中山见对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毫无谈判诚意,反置武昌和南京等地于清军的军事高压之下,决定实施北伐。

  1月9日,孙中山任命黄兴兼任临时政府参谋总长,统筹“北伐”事宜。当晚,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率军官中的同盟会会员张文、邹鲁等前往总统府祝贺。这些广东北伐军军官中的同盟会员多是客家人,孙中山与之用客家语言交谈,大家颇感亲切。

  不日,广东北伐军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之命,沿津浦铁路线进兵北上(由广东北伐军上海经理局长邹鲁参与筹组,以陈干为首的淮军和以葛应龙为首的镇军亦归广东北伐军统领)。过江后进驻安徽凤阳县城休整,“作战在迩,即进行调整,重新部署,总司令部设于蚌埠车站,林震任前敌总指挥,全军作战计划由参谋长张文拟定,行营和前线各设指挥部,由张文、李济深分任(前敌指挥),遇重大事项始由总司令裁决。”

广东北伐军机关枪队在南京操练

  连战连捷,三逐张勋

  1912年1月25日,清军张勋部自徐州运2000余清兵南下攻占固镇车站,当地镇军连连不支败退,形势危急。广东北伐军接报后日夜兼程于27日奔至固镇车站附近,张文、李济深两前敌指挥面对强敌不敢怠慢,连夜进行作战部署。

  次日拂晓,熟知清军战法的张、李首先出其不意地以新式德国大炮猛烈轰击清军阵地,而在日前刚打了胜仗和只知革命军仅有“鸭蛋”(手榴弹)、“猪脚”(短枪)和“长竹”(长枪)的清军,冷不防被从天而降的炮弹炸得魂飞魄散。趁清军乱作一团之时,北伐军敢死队、华侨炸弹营轮番向清军阵地冲锋突击,与清军中装备最为精良的张勋部展开激战。此役由清晨直战至下午四时许,清军主力伤亡惨重,往北退窜宿州,其余部分四散而逃。北伐军一路乘胜追敌至宿州城下,在城外安营扎寨。

  广东北伐军旗开得胜、首战告捷,孙中山闻讯致电称赞“士卒用命,深堪嘉许”。

  2月初,对清朝封建统治不满、倾向革命的宿州知事—李维源来到宿州城外的广东北伐军驻地,将宿州城内清军的部署、要略等情况相告。在得知城内张勋部无论是骑兵、炮兵以及其它军事装备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亦不敢怠慢,亲临前线指挥北进,行至宿州车站时即与清军发生激战。广东北伐军中的同盟会员、曾参加广州起义的新军将士和爱国华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加以高级将领们指挥部署得当。当清军出动骑兵冲锋之时,北伐军就指挥以机枪扫射,使清骑兵纷纷坠马败阵;当清军用远程野炮攻击之时,北伐军就指挥发起冲锋、展开近战,使清军野炮失去作用。战斗异常激烈,从拂晓接触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清军不支、纷纷败逃,北伐军又乘胜追击清军至徐州南面的夹沟。

  战后方知:张勋对宿州一役非常重视,不但做好了城内本部清军的战前准,而且还事先暗中调动和部署了城外周边的清军优势和精锐军力(投入此役计有:除了张勋本部的二、三千清军官兵之外,还有北洋五镇训练有素的陆军四个营、清军炮兵和骑兵两队,甚至调来了清军山东巡防军千余人参战),试图一举围歼这支广东北伐军。幸得广东北伐军等将士团结一致、愈战愈勇、终以劣胜优,夺得第二次大捷。

  2月10日,连战连败的清军张勋主动派出徐州知府陈毓崧,到宿州向广东北伐军乞和,双方约定议址在符离集车站。广东北伐军向张勋代表提出以“清军退出徐州一百里外”为议和、停战条件,张勋却仅答允“由夹沟退至曹庄,以夹沟、曹庄间为中立地带。”以致双方议和破裂。于是,广东北伐军遂实施原定作战计划,第三次向张勋清军发起主动进攻。

  广东北伐军敢死队员何国雄曾回忆道:“进攻徐州与张勋剧战时,华侨炸弹队(营)十分勇敢。在冲杀时,目击他们勇敢跑进敌人火力网前投掷炸弹。他们虽有死伤,而他们前仆后继确实勇壮非常。”

  北伐军大胜并在攻占徐州城后,又向北追击敌至30里外,北伐军连长林化同还夺取了张勋统帅权力象征的青龙旗,迫使张勋带着其残兵败将往山东济南方向狼狈而逃,广东北伐军取得了三战三胜张勋清军的佳绩。

  恰恰就是这支革命军,在数月前的“三﹒二九”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广州清军只用半天就将其完全镇压了。如今却以弱少和临时组合的明显劣势,竟能从南京直杀北洋清军溃至腹地济南,完胜武器装备一流、训练有素的清军劲旅,着实让清廷始料不及、大为震惊。在失去“五省通衢”、兵家必争的重镇徐州之后,清军既难以再南下增兵围压南京,也难以增兵西转京汉铁路而继续围压武昌,战场的主动已变为被动;况且,广东北伐军仍在继续扩军备战,已形成沿津浦线直捣津、京之势。在广东北伐军攻取徐州后的次日,清廷“自知无法挽救,乃急退位”。

  南北议和后,广东北伐军把北伐阵亡将士忠骸运回南京,葬于莫愁湖南岸郁金堂以西的丘垄上,名为“建国粤军烈士墓”孙中山先生亲题“建国成仁”四字。其后,中华民国政府中央陆军参谋部颁下命令:以广东讨虏军(即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为中央陆军第四军军长,张文为第四军参谋长,林震为第二十二师师长,李济深为第二十二师参谋长……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姚雨平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张文为陆军少将,成为孙中山麾下的“开国将领”。

  广东北伐军的解散

  广东北伐军军饷等开支费用本来是由广东政府负责支付,但在陈炯明代理粤督之后就已多方制肘。南北统一后虽改由地方和中央共同体分担,但是国库亦是捉襟见肘。

  1912年夏,为了减少军费开支和人民的负担,经与留守南京的黄兴陆军总长商定,中央陆军第四军决定率先自行解散,孙中山亲自到下关车站为第四军将士送行。军长姚雨平改聘为总统府顾问,参谋长张文改聘为陆军部顾问兼陆军学会副会长,并与李济深等同学一道同返陆军大学复读。

总统府顾问姚雨平、陆军学会副会长张文与黎元洪副总统等为陆军部《军事月刊》题字

  结语

   “辛亥北伐”是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下的首次“北伐”,是以时最现代的武器—大炮、机枪;最现代的方式—多兵种;最现代的运输方式—铁路;最现代的后勤保障—兵站等现代战争的理念和模式,所进行从南到北跨度最大和全胜清军劲旅的、最为成功的军事实践之一。“北伐”挫败了袁世凯军事围扼孙中山“临时政府”的企图,促成“南北议和”,为同盟会军事史上和继承者效仿的典范,对中国现代军事和民主政治产生不可或缺的深远影响。

  作者谢洪,系中国同盟会保定军事部长、辛亥北伐军粤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前敌指挥张文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