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纪念 > 纪念文章 >

《朱峙三日记》的史料价值有待发掘

  10卷本计400万字的《朱峙三日记》列入湖北省大型历史文献丛书《荆楚文库》出版规划后,经朱峙三长孙朱念征等人的整理,近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纂完毕,即将付梓。

  朱峙三(1886~1967 年),亦作峙山,光绪十二年生于湖北省鄂城县一位中医师家庭,原名鼎元,字峙三,后更名为继昌,号峙山山人,晚年自署寿昌老人。朱峙三之父朱仁甫本姓胡,幼时承祧朱家,峙三随朱姓。他7岁入私墪开蒙,18 岁中秀才,20 岁从武昌师范学堂毕业后, 考入当时声名鹊起的两湖师范学堂深造。辛亥首义前后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中华民国公报》编辑,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内务部直委、 湖北黄安县公署书记官,兼理司法。后到鄂城县寒溪中学、大冶县金湖中学、汉阳晴川中学、湖北省第一师范任教。其间赴福建海道尹公署任教育科长,1928年9月任蒲圻县县长、湖北省民政、财政两厅秘书,不久迁任黄冈县县长,抗战时避乱宜昌,又辗转于巴东、恩施等地,在湖北省政府任参议并兼教育学院教授,抗战胜利东归武汉后续任省府参议、汉口法政学院教授、湖北先贤遗著编纂处编纂,建国后作为民主人士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从7岁开始写日记(部分为后来补记), 直到1962年,他每日执鸡狼毫毛笔,在宣纸上用蝇头小楷写下各个时代的社会记录,69 年从未中辍。其间虽然经历战乱以及“文革”,他的104册日记在本人以及子女的悉心保管下,得以完整留存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在华中师范学院担任讲师的章开沅先生,曾在朱峙三家借得五册有关辛亥革命的日记,但囿于当时的条件,日记未能得以刊行。1999年10月,《辛亥革命史丛刊》连载部分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2011年7月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择取作者1893 年至1919年这27年的部分内容整理出版。辛亥百年前夕,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将《朱峙三日记》全文影印,这本是极为有意义的出版工程,但由于定价比较高,加之未有点校整理,传播则受到一定影响,一般研究者和读者无法一睹其真面目。此次《朱峙三日记》由湖北省政府资助全权整理出版,将无偿赠送国内外近千家图书馆。这对于研究开发利用《朱峙三日记》提供的珍贵史料,可谓功莫大焉。此举不仅可以告慰一直希望本人日记能“蒙当道采集”的朱峙三先生的在天之灵,而且对于毕生研究辛亥革命,曾为《朱峙三日记》节选本作序的章开沅先生,也是一种告慰。

朱峙三日记手迹

  本人因为要对列入《荆楚文库》的图书履行终审职责,在出版之际,得以阅读日记的全文。之后,我又在“知网”上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发现学界对于《朱峙三日记》研究虽然已有一些成果,但主要涉及晚清教育和清末民初武昌的民俗、抗战时期湖北民众的社会心态等少数几个领域。其中有研究晚清教育的有关晓红的《科举停废与近代乡 村士子——以刘大鹏、 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 陈胜和田正平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 〈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李遵厚的《从辛亥志士朱峙三日记看清末“高考”》、田正平的《清末废科举、 兴学堂 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陈胜的 《走向革命: 一位士子在晚清教育变革中的心路历程-——以〈朱峙三 日记〉为例》;研究清末民初民俗的有王振中的《〈朱峙三日记〉所见晚清武昌县民俗及其变迁》以及曾留香的《从〈朱峙三日记〉看清末民初武昌县的节日风俗及其转变》,杨振的《全面抗战初期湖北民众的心理和生活变化 ——以<朱峙三日记>为中心》,项浩南《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县域社会中的人际网络、权力关系与县政运作——以<朱峙三日记>为中心》,李玉的《晩清革命思潮激发因素之结构梳理》中则引用了《朱峙三日记》中的部分内容。

  其实,《朱峙三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作者一生历经了晚清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辛亥革命、赣宁之役、讨袁战争等。民国时期又经历了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又经历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等运动,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在作者的笔下都或详或略的得到记载。因此,研究晚清及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教育史、风俗史、生活史,《朱峙三日记》提供了现行的史著中所没有的细节和有温度的文字。如关于戊戌维新,1898年5月24日,朱峙三记载他听陈茂如说:“今年三月间,北京康祖诒为首六十余人倡立保国会。”(康祖诒是康有为的原名——作者自注)。8月29日,作者记载父亲告诉他北京发生了维新政变。作者问父亲这些大官吏“何以爱国要被杀耶?父云:太后为守旧党所包围,不愿意光绪亲政也。”9月18日,他在私墪中听人说慈禧杀了维新的六大臣。12月11日的日记中,又详细记载了维新政变中除了那六个被杀的大臣外,其余参与者的处理结果。其中记载张元济“上书请改官制,去拜跪礼,结果革职永不叙用”。他后来在日记旁又批注道:“ 辛亥武昌起义十月间,清廷帝后以明诏起用张元济,张婉辞之。其电之见沪汉各报。“次年5月9日,他又在日记中记载,其师和另一人来家消夜,谈及戊戌维新,言”六人为国内少见之才,故舆论惜之。“诚如他自己所言:“予日记内容在清代者,如朝廷掌故文献,君后之败废荒淫,官吏昏庸贪墨,以及国家贫弱缘由,革命党会潜伏,内政外交、邸抄文告,凡可记者,即民间轶闻亦悉载之。”少年朱峙三的记载,反映了中国基层社会中对维新变法的态度。

  北伐战争中武昌战役之残酷,史书中往往是从政治正确出发,一笔带过。但这场战役对武昌居民的影响,朱峙三日记中却有让人扼腕叹息的记载。如他在1926年7月27日“武昌被围”,到8月南北两军谈判“开城放人未果”,到8月29日,“在城门口拥挤而死及枪毙、淹毙之人不少。诚劫数也。”30日“十时起,闻今日又放一批人民出城,仍拥挤不堪,死者十余人。”一方面,是武昌城中市民饥饿难挨,另一方面,作者记载其在汉口时亲眼所见,“汉上各街各里分仍灯火辉煌。烧香拜月,甚有声歌喧扰欢呼及竹战声,几不知武昌有闭城一事者,至城中饥饿垂絶之人民无人怜恤。观此可以证近来人心之浇薄矣!可见当时汉口人心之坏。呜呼,国安得不亡哉!与余同住旅馆中余略识者:一为傅廷春之眷属约八九人,终宵竹战;一为某营长之妻与其母。其夫尚在武昌城中,其妻则饮食欢笑如常,且连夕与某北方妇人竹战。嘻,是诚何心?”当然,他也在8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汉口旅居人民纷纷每日至鹦鹉洲接武昌出城难民,汉口各慈善家发钱给粥,甚忙碌,殊可钦佩!”9月4日,武昌城攻破,历时40天的北洋军阀与南方北伐军武昌攻防战结束,南北两军均死伤惨重,困在城中作为人质的市民,历经饥饿、奸淫、杀戮,死伤无数。小说家方方的《武昌城》以此次武昌战役为背景,我不知她写作前是否看到了朱峙三这段时间的日记。

  再如抗日战争期间,作者正居住在汉口,1937年的日记中,他多记载华北战事,到了7月14日,他初次记载有敌机来袭武汉。后来,他详细记载了日机数次轰炸武汉时民众的反应、日机轰炸武汉的暴行,国民政府空军与日机作战的情形。到了1938年7月,武汉失陷前夕,时在湖北省民政厅和财政厅的朱峙三率家人西迁宜昌,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五年逃亡生涯。在宜昌时,19岁的长子根儿因病去世,他“思根儿涕泗横流,屡呼其名,又觉心痛无已。”他记载了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军的洗扰,一家人躲入深山老林而屡陷险境的情形。朱峙三后来去了恩施省府所在地担任职务,同时兼任教育学院国文教授,他记载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运作的情况。如1940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他记载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惨状:

  今日途遇各处解来路过壮丁约数百,每卅人均有军官押之。询之来自贵州,解重庆交军政部者也。身着单褂裤且不完整,面无人色,骨瘦如柴,此之谓壮丁,以之抗强敌?真乃儿戏。各丁行路战栗,稍好者军官提出为之抬滑竿。而军官着风衣,皮领外见,欣然自得。驱此壮丁如牛马,鞭挞随之。闻市人云:连夕锁于旅店或民房,数十人共一捆稻草,饥寒交迫,时闻鞭挞声达户外,连日在街心倒毙者,即令警士收去浅埋,亦有不埋者。此不仅此次贵州解来之壮丁如此,此数月内见者何止数百次。民生公司轮船到埠,即驱而纳之大舱,此等虽饥,尚可免寒。噫!是谁造此孽欤?又问壮丁着单衣者何故,据排长、班长云:棉制服要军政部统发,壮丁来时自带单夹衣,已卖去路上零用。如军官果有仁心,给壮丁以旧服,则恐其逃后长官责令赔偿,此不过欺人语!现时军官心如蛇蝎,安有以旧制服给壮丁者。征兵制度行之今日已太迟,如此时征兵办法,冻其身体,饿其体肤,未来时绳捆索绑,视如廉豕,是既征者如此,未征者焉得不逃避耶?

  他痛心国民政府中官员的颓靡之风,1942年的端午节这天他记道:“西迁已四年,抗战何时胜利?彼醉生梦死之徒,尚欣然以过端午,吃喝看戏说风凉话,大有过一天算一天之气概。“朱峙三抗战时期的日记,对于研究湖北抗战史,武汉沦陷史,湖北省府西迁恩施后的历史,提供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朱峙三出生在清贫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以行医为生。清代医生的地位比较低,所以父辈希望朱峙三读书以振门庭。正因这种因素,朱峙三在日记中,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记载犹详。他的家庭从祖父到父亲,再到他本人,总是在节衣缩食中度过,很多时候靠找亲友借贷过日子。即使解放后,他在省政府参事室担任参议,由于他在乡下的正妻和武汉的太太都需要他赡养,还有几个儿女尚末成年,他一个人的工资入不敷出,经常靠卖收藏的图书、字画、衣料、古董补贴家用,有时会为借钱四处奔波求人。因此,他在日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自己的收支以及当时的物价。如车船的费用,人情往来的礼金多寡,币值的升降,国民党崩溃前金圆券贬值的速度等。朱峙三的详细记载,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状态,提供了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如他写到清末的“砂钱“和”毛钱“,在注文中解释这是私铸的钱,指掺有砂子和较小的铜钱。如他于光绪三十三年考取两湖书院,这本来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但他家境困窘,他在正月二十一日这天的日记中写道:” 今日与父母商议,自余住学堂,每年应少一百十串之收入(之前他在本地南路小学任教)去年欠债,仅还清利息,未还本也。计算有百二十串文之外欠。如不还,今年可增至百六十串文。......此帶川資三串文往省,家中尚存十五串。“解放后,朱峙三的经济压力仍然很大,他在1951年3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早起,八时渡江,九时至瑞球家,闻已另做贸易行矣。晤其妻,将借款十五万取归,以予之旧夹、金表与之,作为前次未还之款并价,或质押品亦可。总之予不愿拖欠彼之借款。"4月20日他又记载:“内子往玉儿家借款,作回乡之费。”10月24日又写道:“早起,风未息。朱成大派吴先生来索还借款,真逼人矣!”这种借款还款的记载,日记中比比皆是,可见当时普通人的生活之艰辛。

  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峙三有一妻一妾,正妻万氏由于没有文化,双方难以沟通,一直居住在鄂州乡下老家,他对正妻不甚满意,日记中多有贬词。后来在省城续娶孟氏,两人感情甚笃,孟氏因病去世后,朱峙三时常怀念这个红顡知已,几十年难以忘怀。后来他又娶了破落的大户女子刘梦娴,刚开始他也不满意,后来刘为他生儿育女,两人感情逐步靠近,在后来的日记中他再也没有抱怨这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太太。从朱峙三关于家庭以及个人的婚姻和感情上看,朱峙三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很重,但对待孩子,却能尽父亲之责。这可能与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表率作用不无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研究晚清及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朱峙三与夫人刘梦娴

  当然,朱峙三从七岁上学开始写日记,早期主要写自己在旧式私墪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后来教育变革,他在新式学堂时读师范,上两湖书院,包括后来他在中学和大学教书,他的日记很大一部分内容写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历程。这方面的史料价值尽管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但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制度的变化,教师的待遇等等。

  朱峙三坚持69年笔耕不辍,记载自己的人生历程,从他本人的记述来看,童年的这一部分,是他30余岁时根据自己写在课本和作业上的时间回忆而补写,后来他是有有意识的自觉坚持记录。他在福建担任教育督导时读到了曾国藩日记和李慈铭日记,坚定了他要为时代存史的念头。所以他每天认真记录,并且定期检查补充,并让孩子为他抄写,晚期视力衰退后,他还口述让儿子记录,所以他与曾国藩、李慈铭、黄宗羲等人一样,是希望日记能于世有益。他生前曾说:“倘蒙当道采集,认为予此记具有历史意义,列为稗官野乘而代为印行,则朝章国故、民间文艺,或赖以知;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真相,于各学校授近代史者与社会文艺作家无不小补也。”朱峙三这种历史意识与责任意识,也值得我们研究。

  作为私家的日记,真实是价值所在。检视朱峙三的日记,他所记载的其历经的时代与社会风貌,无论是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虽有所选择,但所记皆是信史。作者在重视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如戊戌政变、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从报章或他人口中得知,有意将之加以记录,以为后代存史,但除此之外,他更多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岁月,记述之细,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一些细节的描绘,非所经历者而不可知也。如当时南方社会的风俗民情,即婚丧嫁娶送礼的财物与多少、红白喜事操办的流程与规矩、邻里关系的相处、师生之间情谊,私墪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程式,其详细程度让人如身临其境。其记载之细微,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作者在日记中曾写自己私处有一根异样颜色的毛发,他拔掉并将自己“深恶之”的心情也秉笔直书在日记中。

朱峙三辛亥首义同志会证件

  当然,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慈铭,都是希望日记能传之后世,因此行文时不免有“扬长避短”之处。朱峙三的日记也不例外。如他很少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自省,更谈不上批判。他在日记中自称要向孔子学习,行文要“微言大义”,不要有个人好恶的流露。所以他在政界为官多年,日记中的批判色彩相对而言并不浓厚。所以他生前如李慈铭一样,将日记借给他人传阅。也正因如此,作为一个民主人士,在中国上个世纪的疾风暴雨中,他能完身而退,这一点说明他深谙中国的政治哲学。当然,他也并不是没有一点“文化自信”,如日记中多处流露出他对自己的书法和美术作品的自矜,对他人作品的不屑。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位中国最后的士子在文化转换过程中保留的那份清高与孤傲。

  总之,在《荆楚文库》版《朱峙三日记》即将付梓并与学者见面之际,得以先睹者的我,姑且谈一点阅后体会。

  作者简介

  周百义,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现任《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主持策划过《二月河文集》《历史小说大系》《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新时期报告文学大系》等。责任编辑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本人结集出版的著作有:小说集《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黑月亮》,历史小说《她从魔窟来》(与人合作),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中国反黑行动》(与人合作),古籍整理《五经七书译注》《白话劝忍百箴》《预知.预兆.预见》,出版研究专著《出版的文化守望》《书旅留痕》《书业行知录》等。有《周百义文存》3卷。最新出版的有《长江十年》《劝忍百箴》(修订版)《我的出版实践与观察》《岁月绵长》《出版的艺术》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