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记忆 > 辛亥人物 >

辛亥革命功臣张育万志略

  白元龙《已知鄂西籍(现鄂西自治州辖区)参加辛亥革命人物名单及事略》(载《鄂西文史资料》)记载,巴东籍军人和学生计有11人参与辛亥革命,为中华民国之功臣。其中,沈维周、田采堂、邓玉麟、费榘、高尚志、赵师梅、赵学诗等7人事迹被收入《巴东县志·人物传》(93年版);邓玉麟、赵师梅、高尚志、费榘、田采堂等5人还入选《恩施名人》。而沈维鲁、韩麟、易道周、张育万四人既没被县志收录,亦不见载于《恩施名人》。现据史料记载,知沈维鲁为清末拔贡,留学日本弘文师范学院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没有参与武昌首义;而韩麟、易道周则系响应武昌首义,参与宜昌反正有功人员,此三人不入县志似无不妥。惟张育万自入方言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即倾向革命,1911年加入共进会,为方言学堂学生代表,首义后被民国政府表彰为乙种“武昌起义有功人员”,事见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武汉大学校史》等多种史料,不论从哪种标准考量,均应与邓玉麟等首义志士一起彪炳地方史志,而不应被家乡遗忘。兹据巴东县枣子坪张氏谱牒、张氏历代先祖碑刻铭文及相关史料将张育万生平事迹略志于后。

  一

  张育万,派名煦邦(1887—1928),号和伯,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镇枣子坪崔家坑人,清末拔贡生。枣子坪张氏重视教育,耕读为本,创立私塾,兴办学堂,有以张氏家族办学而命名的学堂包地址,有解放前张氏家族出资捐建的学堂遗址即现存的枣子坪小学依稀可见,为当地教育、文明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

  枣子坪张氏祖籍江西省瑞州府(现宜春市),祖上曾出过三个进士,四个贡生,为当地望族。清乾隆年间,张文增自瑞州府新昌县太平乡二十都鹅颈里(现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鹅颈村委会鹅颈村小组)迁居巫山县福禄垭,为枣子坪张氏启祖;嘉庆年间,其子张锋成迁居枣子坪小槐垭,艰辛创业,耕读持家,奠定了张氏基业;三代祖张启贵兄弟同时考取贡生,终身执教业儒,“例授文林郎”。其后名列胶庠者代不乏人,张启贵长子张潮庆光绪辛巳年(1881)出贡,候选训导,敕授修职郎;四子张治庆曾获县试冠军,光绪七年(1881)贡成均进士,策吏铨广文一席,在籍候选。晚清民国年间,枣子坪张氏更是家族兴旺,人文蔚起,先后出现了首义功臣张煦邦(育万)、张烛邦(国民党空军少将)、张焌邦(黄埔军校毕业,国民党空军中将)、张宪宇(1946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物理系,1949年10月加入西南服务团南下四川,重庆市第二机器制造学校副校长 )、张宪旭(1926年10月被选拔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38年10月在延安投考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6月,抵达晋察冀边区前线,组建成立白求恩卫生学校,现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1959年2月调入北京海军总医院,先后任主治军医、门诊部主任,1979年副师职离休)等一大批军政要人和学界精英。

  张育万是张文增(是天文、地理、文学家张衡的第四十四代后裔)第五代后裔,张文增是枣子坪张氏家族第一世先祖,迄今繁衍子孙十一代,时近三个世纪,其后裔现遍布于湖北、四川、北京、上海、广东、深圳、重庆、湖南、江苏、新疆、 台湾、美国等地,人众数千。

  二

  1903年,张育万以拔贡生资格就读方言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受革命风气影响,入学后即追求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春,由自强学堂转入方言学堂的学生时功壁、瞿芹孙、蒯立山、陈文中等人在武昌横街头开办教育图书社,秘密运售《猛回头》《警世钟》《孙逸仙》《革命书》等进步书籍,张育万与同学郭寄生、陈文中等人为其代销。事情泄密后,张育万受到记过处分,郭寄生被记大过两次,陈文中则被开除学籍。

  1909年4月,创建于日本的革命团体共进会总机关移设武汉,在孙武等人努力下,会员发展到数千人。1911年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居正、邓玉麟等人为联络革命志士,商定在军营和学堂较集中的武昌黄土坡办一个同兴酒楼,委派邓玉麟主其事。邓玉麟与张育万既是同乡,又是姑舅兄弟,因此向孙武推荐张育万,说他平时热心革命,在方言学堂因秘密代销革命书籍,曾被记大过一次,去年冬季已毕业,但人还未离校,可参与同兴酒楼管理事宜,孙武当即同意。于是,张育万又邀约同窗好友郭寄生,一同来到黄土坡协助邓玉麟筹办同兴酒楼,并于同兴酒楼开张的前一天晚上,经由孙武介绍,填写《共进会志愿书》,加入了共进会。

  同兴酒楼位于南来北往的路口,距各营盘和学堂又近。铺面一大间8方丈,另有两个小间各3方丈,还有一个后院,月租大洋5元。张育万和郭寄生对同兴酒楼的兴办十分热心,所需桌、凳、床板等物均由张育万和郭寄生出面向方言学堂别墅姚家花园借用,省下不少开办经费。他们还请了泥工搭灶、粉刷房屋,又外出采买餐具、酒菜,一切准备就绪。

  三月初二,同兴酒楼正式开业。邓玉麟为经理兼跑堂,张育万和郭寄生做司账兼办笔墨之事。邓玉麟从中发展革命同志,带到后面小房中填写《共进会志愿书》,并向他们面授联络暗语和手势,再由张育万在欠账簿标上记号,以钱数记其年龄,以银圆、铜圆等区别士兵职务。此外,共进会还藉此在武汉各学堂发展会员,并在多所学堂建立组织,确立牟鸿勋、邢伯谦为两湖总师范学堂代表,席正铭为陆军第三学堂代表,张育万为方言学堂代表,赵师梅、赵学诗为中等工业学堂的代表。他们规定,在汉新军士兵及各学堂学生有钱无钱均可来酒楼饮酒,传递消息,介绍朋友入会。此后,同兴酒楼人流络绎不绝,来这里参加共进会者多达数百人。由于经费难于接济,加上为防侦探,同兴酒楼开办不久即停业,搬到巡道岭9号,更名为“同兴学社”,继续为共进会工作,张育万一直是邓玉麟的得力助手。

  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由工程八营打响第一枪后,各营标积极响应,经一夜激战,一举攻下武昌。在此后的阳夏保卫战中,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的学生王文锦、聂豫、熊一飞、张育万、郭寄生、向炯等,与武汉军民一起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据前湖北通志馆残档载,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以军事为重心,内务行政先归“谋略处”,继由兵谋科代办。10月11日,张和伯(育万)在军政府成立民政部,自任部长。军政府组织条例公布后,民政部并入政事部之内务局,原民政部人员张和伯(育万)、费榘、高振霄、袁国礼、邱前模、黄燮亟、聂守经、刘汝霖璘等或留用,或他调(参见冯天瑜、张笃勋《辛亥革命史》)。

  首义后,因开办同兴酒楼与阳夏保卫战有功,张育万被国民政府推举为乙种“武昌首义有功人员”。自此张育万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佥事(监印官),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参加广东护法起义。据张氏族人介绍,张育万曾有一张参加护法战争的照片为解放军孟湖部队(应为湖北独立团)邹作盛团长收藏于某陈列馆。

  1928年,张育万在湖北省咨议局工作时,因突发脑溢血故于湖北云梦,其遗体埋葬在绿葱坡镇范家坪村,该陵被当地称为“和伯坑”。张氏夫人阮静方为女子中学毕业生,其子张宪宇、女张宪旭(婿郭鸿猷),次子张宪范在四川求学时夭亡。 2014年8月初,张育万孙女张翌、玄孙张铭中(现居重庆),外孙郭之文、郭之允兄弟(现居北京)回到范家坪村寻找张和伯墓,见其地现已长满了灌木,分辨不出坟墓,当地人称张和伯墓在文革时遭到破坏,墓碑被拉走丢弃。

 

  据《辛亥演义》、《辛亥首义史》、《辛亥革命》、武大校史等载,张煦邦一生追求进步,从事革命,辛亥武昌首义曾立殊功,追随中山先生鞍前马后,有学人称之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实为革命之先驱,国家之勋臣,巴东之名人,应该永远被家乡人民追思。据此,张育万后人上书巴东县委统战部,申请政府重新修缮陵墓并勒碑彰显张育万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