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先辈往事 >

首义旗下同龄人——记祖父刘家佺与熊秉坤先生的情谊

  上世纪伊始,中国便日益濒临危亡的深渊,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均遭惨败,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只能通过与列强媾和,依靠割地赔款来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致使民心丧尽。百年前的荆楚大地,与整个中国一样,涌动着反清救国的暗流,清政府已被广大民众,特别是被已经具有一定民主思想的青年人所唾弃。

  面临危局,清政府也曾想通过“洋务运动”、“立宪”、“维新”等手段,苟延残喘,其中主鄂十八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以大力推行新政、创办新学、组训新军,以图挽狂澜于既倒,但事与愿违,这反而为清王朝准备了一批掘墓人。熊秉坤先生和我的祖父刘家佺便是其中的一对同龄人,这两位民主革命先驱同生于1885年①,虽然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一起亲手埋葬了清王朝,迎来共和的新纪元。

  熊秉坤先生(1885—1969年),原名祥元,又名炎炳,字戴乾。江夏修元乡熊家湾人,后迁石嘴袁家河楠木庙村。早年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读书不成,乃入商店当学徒,也曾在武昌平湖门一带码头做搬运工。后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当兵,升正目。新军的编制、训练、装备、技术等方面完全效仿德国和日本,其成员大都来自湖北的士、农、工、商子弟,他们不可避免将社会上民众的情绪和思潮带了进来,很容易接受“排满革命”的思想。熊秉坤于1909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宣统三年(1911年)春,加入共进会,继任共进会工程第八营营代表。

  祖父刘家佺(1885—1955年),字仙舫,汉阳县夏口镇(汉口前称)人,出身在一个塾师的读书人家庭里,早年因勤勉好学,曾相继考中秀才、举人。青年时期,先后在张之洞开办的两湖书院和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在这样的新式学堂里,结识了刘成禺、朱和中、耿伯钊等在当时思想十分活跃的青年,很自然地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对腐朽的满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1903年,刘家佺被清廷派往德国留学,进入柏林炮工大学学习。1905年初,时逢革命领袖孙中山赴欧募集经费,发展革命组织,刘家佺与朱和中、宾步程等留德学生一起,亲身参与接待孙中山先生的工作和组建同盟会柏林支部,正式投身反清革命组织。孙中山先生在与留欧学生见面期间,深感这批学子的精神气质,全然不同于会党、侨界,认识到“今后将发展革命势力于留学界,使忠实学生作领导人”。

  孙中山先生事后曾这样评价张之洞:“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熊秉坤先生和祖父献身革命的经历,便是对这一评价的生动注脚。

本文作者(左)与熊秉坤之孙熊永铸(摄影:昌庆旭)

  1911年10月10日,工程第八营革命同志面对孙武受伤,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就义,起义计划暴露的严峻局面,议决率先发动起义。由于社会上早已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革命党人“中秋起事”之说,工程营笼罩在万分紧张和躁动的气氛之中。当晚清军值日官佐似乎已发现情况异常,后与革命党士兵终于“擦枪走火”,于是全营振动,枪声四起。熊秉坤立即以该营总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身份首先率部发难,下楼吹哨笛集合队伍,随即对空连放三枪,首先率部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署战斗开始后,熊秉坤组成敢死队约四十人,经过激战,终于攻破总督署东辕门。督署被攻下,武昌光复,这场由湖北新军发动的武昌起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武装起义中,熊秉坤和新军中的革命志士,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向维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发起挑战,不啻为开天辟地之壮举。1914年7月,熊秉坤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此后,“熊一枪”之说逐渐广为流传。

  我的祖父刘家佺于1909年毕业回到国内,供职于清政府陆军部任台垒科科长。尽管在清廷营垒内,但牢记领袖孙中山当年的殷殷重托,常与蒋作宾、吴禄贞等清军将领密谋反清事宜。1911年10月,刘家佺正奉命巡视福建沿海的炮台设施,巡视毕乘一艘外国邮轮,由福州转道上海返京,途中于11日清晨得知武昌新军起事,并经过激战光复武昌的消息后,压抑不住激动和兴奋,立即将清军的军帽、军服、军靴一并扔进海里,毅然与清政府决裂。邮轮抵达上海后,刘家佺立即换乘江轮赶往武昌,投奔军政府,参加了起义军队伍。

  此时的武汉三镇,“阳夏保卫战”激战正酣,清政府调集北洋精锐之师,从水陆两路夹击武汉,企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这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熊秉坤和刘家佺两位热血军人不期而至,同被委以重任,并结下宝贵的战斗情愫。熊秉坤任民军第五协统领,先后在汉口刘家庙、大智门、跑马场一带与清军激战。刘家佺则任民军第三协参谋长,协助统领窦秉钧将军在武昌青山至徐家棚一线构筑炮兵阵地,隔岸轰击清军,掩护民军强渡长江,以支援长江北岸汉口的部队。阳夏保卫战共进行四十余天,战况空前激烈,汉口、汉阳两镇数度易手,民军以巨大的伤亡力保武昌不失,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其间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迫使清政府宣布停战议和,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迅即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