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辛亥革命网 2011-09-08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剪辫子毫无疑问成为革命的一个象征,时代转换的一个标志。剪辫子,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傅国涌:大变局
 

  大势所趋:自发剪辫渐成风潮

  因为派出了留学生、驻外使节,国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接触当中,辫子就成了一个累赘,甚至是一个耻辱,负面影响很多。男人留这么长的辫子,不仅极不卫生,也给体育和军事训练带来很大麻烦。这都跟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所以辫子不能不剪。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傅老师你好,关于辛亥那年的人和事,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回顾和梳理。今天我们想暂时把眼光从宏大叙事上移开,关注那场关乎民族命运大转型中的小物件——辫子。百年前,那根小小的辫子,不仅有着符号学上的意义,也有政治学、社会学、甚至是经济学上的意义,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信息,有不少的腥风血雨都是因它而起。而你近期也作了晚清辫子的研究,你觉得,对于满清来说,辫子意味着什么?

   傅国涌:女真人是马上的民族,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挡,白天盘在头上便于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从宋以来,一直都是这样下来的。但汉族人没有留辫子的传统,清兵入关后,建立起满清政权,清廷才强迫汉人学女真人的样子留辫,这样才表示忠于满清。刚开始汉人当然不愿意,但当时有一句很恐怖的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血腥镇压后,留辫子慢慢变成了中国人的常态,不留辫子反而成了异端。辫子,就意味着汉族对满族的臣服。从1644年清兵入关算起,中国人一共留了267年的辫子。

  南都:因为这样的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强行剪辫吗?

   傅国涌:不,剪辫并不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晚清,就有许多王公大臣提出剪辫子的愿望。

  南都: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满清亲贵有此“背叛祖宗”的想法?

  傅国涌:因为那根辫子在中国人脑后拖了两三百年以后,不少人都意识到,它太累赘,太落伍了,特别是走向世界的时候。比如,1872年容闳带往美国留学的幼童,脑后就都拖着辫子,因为清廷严令不许剪辫。到了美国后,美国小孩常常跟在他们后面喊“中国女孩子”,甚至把辫子侮辱为“猪尾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幼童就把辫子盘在头顶,还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只有极个别幼童违反规定把辫子剪掉了,因为留辫子实在不卫生,参加体育活动也不方便。

  南都:现存史料中,有否记载最早剪辫子的人及其年代?

  傅国涌:没有。现在知道得比较早的是,19世纪70年代,就有幼童到美国读书了,他们中有几个比较早地剪了辫子。1900年,章太炎在上海当众剪掉辫子,在全国引起轰动。之后,剪辫就比较普遍了,1902年以后,中国大规模地往日本派留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到了日本,就都剪掉了辫子。在国内,剪辫子的呼声也逐渐高涨。1903年1月15日《大公报》发起以“剪辫易服说”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讨论能不能剪辫子,引起很大的反响。

  南都:这个时期主要是哪类人率先剪辫子?

  傅国涌:1902年后,剪辫在两个人群里面流行了,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新军。1908年慈禧出殡的时候,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拍下当时的照片,骑在马上的新军的士兵,脑后光秃秃,看不到辫子。里面有几种可能性。第一是没有真正剪光,剪了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还有一点小辫子盘到头上,由于他们的帽子很浅,如果是很粗大的辫子盘到头上是看得出的,会把帽子顶起来的。这些实证,可以看到辫子在当时的情况。

  留学生中剪辫子的就更多了,因为他要穿西装,留辫子不太合适。当然也有部分留日学生不敢剪,拖着又怕笑话,也是盘到头顶,戴上学生制帽,被鲁迅称为“富士山”。不仅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出现剪辫的风气。有一些学生在学堂里面剪了辫子。1903年,《大公报》报道,江南新学国民以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子。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学生基本都剪去辫子。胡适回忆录就提到,他在上海公学时,见到一些过激的同学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辫。所以剪辫子这件事情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在这些年轻人当中,或者国外留学的人里面已经很普遍了。刚才说过,满清朝廷里面,也有部分人主张剪辫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