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强:香港是辛亥革命的摇篮(2)

辛亥革命网 2011-02-23 00:00 来源:中评社 作者:刘晓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埋首研究辛亥革命足足30年的香港学者李金强,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专访。缅怀历史,展望未来,他指出,孙中山先生深信国家统一才能兴盛,

  也正是在这块自由的宝地,孙中山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师友。当时,他常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在香港中环歌赋街二十四号聚会,大谈时弊,倡言革命,鼓吹反清。

  在这“四大寇”的高谈阔论之中,革命思想开始酝酿。 

  可以说,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缘起及倡导之地。在此习医期间,他已政治觉醒,开始撰写革新言论,决志倾覆清廷。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孙中山以香港-广州为革命轴心

  李金强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起源于香港,其后一生的革命也以香港-广州为轴心。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对满清失望含愤,于是联络香港的师友,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投身革命。1895年2月,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同年策划了第一次起义──乙未广州之役,可惜因泄密而失败。 

  “兴中会时期,香港已经成为清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党人先后在1895年、1900年和1903年策动三次武装起义。”

  李金强认为,起义虽然流产,却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为了逃避清廷的通缉,孙中山旅居日本,后来在日本友人的支持下,于1905年与结合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一道,成立了同盟会。此后,革命党人先后回国或至海外,成立分会或支部,策划革命。 

  从1907年至1911年,孙中山以香港为基地,先后在闽、粤、桂、滇四省策动了10次边区武装起义。其中包括1911年4月27日发动的著名的黄花岗之役,此役虽然失败,但最终导致数月后的武昌起义的成功。 

  “在这10次武装起义中,8次都与香港密切相关。”李金强指出:“在这期间,香港一直扮演‘策动’的角色,为清季革命运动做出重要贡献。”  

  香港成为清季革命的策源地的原因

  “搞革命,三样东西必不可少:人力、财力、军械。”李金强指出,香港充分利用自由港的优势,从这三方面支援边区革命。 

  一是革命精英汇聚香港,策划起义。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同盟会精英陈少白、冯自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人先后集结香港,创设香港同盟会分会、南方支部、统筹部,联络海内外同志、集结革命力量,以香港为基地,策划及指挥多次武装起义。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起义失败之后,香港都承担善后之责,成为难逃党人的避难隐匿所。 

  二是提供财力支持。香港是起义经费汇兑的中转站,多次起义费用,都是由孙中山或海外华侨先汇款至香港,才支付起义所需各项费用。此外,除了海外华侨的革命捐输之外,香港的“革命商人”也相继捐资,不容忽略。 

  三是转运武器军械。由于香港实行自由贸易,遂成军火走私之地,支援国内起义活动。例如黄花岗之役所需军火,均经外购至香港,再行安排运入广州。 

  香港在清季革命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难怪曾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的革命领导者之一的冯自由发出这样的感言:“在一部革命史上,香港地位之重要,实占全部之第一页。”  

  国家统一才能兴盛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李金强的思绪从一个世纪前那段激荡的历史抽离出来,话题转到纪念辛亥百年的现实意义。

  他说,孙中山先生是两岸三地共同尊崇的对象。早在1910至1920年代,孙中山已经提出《建国方略》(1917年至1920年期间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订本,分别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思蓝图,其中许多思想对于中国仍具有启发意义,这是其一。其二是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前途的远大眼光。

  “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召开国民会议,讨论统一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应该统一,因为唯有统一,国家才能兴盛。”

  “所谓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就是盛世,分就是乱世。分裂难有盛世。两岸统一,国家的国力必将大增。”李金强有感于孙中山的先见之明,认为两岸三地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不仅要缅怀孙中山先生,更要深思他对中国前途的深谋远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