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辛亥革命网 2021-06-02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查看:

2021年5月28-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峰论坛”在延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1年5月28-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峰论坛”在延安召开。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延安大学主办,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金民卿致开幕辞,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苏醒仁致欢迎辞。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也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延峰教授主持。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金民卿

  金民卿指出,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我们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这次会议,其中的深刻寓意不言而喻。同时,这也是一次朝圣之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强大的思想政治基础。在这里,还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就历史研究而言,延安时期曾涌现出了范文澜、何干之、吕振羽、尹达、何思敬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史学事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和历史研究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做好近代史研究和党史研究的根本遵循。党史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历史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因此,从事党史研究的学者们应当牢记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努力坚守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史学阵地。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从历史逻辑上阐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从现实逻辑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史研究学者应该做有方向、有灵魂、有立场、有分量的研究。本次论坛的论文显示了较高的整体研究水准,反映了党史研究领域生机勃勃的研究现状,相信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苏醒仁

  苏醒仁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史,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源头,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长期践行者。建校84年来,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 各位专家汇聚延安大学,以学术盛宴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彰显了专家学者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担当。通过此次高峰论坛,达到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目的,把中共党史与延安精神的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

  张海鹏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之时,怎么样反帝反封建,怎么样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没有自己的切身斗争体验。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基本上以占领城市为目标。在大部分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基于从事农民运动的经验,从实际出发,作出了在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从组织上保证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中央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飞跃,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

  刘普在发言中说,这次高峰论坛有四个“特殊”:特殊时间——建党百年;特殊地点——革命圣地延安;围绕特殊而重大的主题——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革命史;由特殊的期刊——近代史领域的权威期刊《近代史研究》杂志组织。这次论坛是近代史学界以党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向建党百年献礼的盛会,意义非凡。他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管理部门,向这次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此外,他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刊情况,以及创办和管理众多高质量刊物的经验。

  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综合处处长杜继东研究员主持,4位学者先后做了报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的报告题为《转型与塑型——19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启示》。他认为,1920-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从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团体向革命型政党重要转型。这一转型期内,苏俄及共产国际居中发挥了具有根本意义的推动作用。在经历从城市到乡村的地域转换后,中共的生存之道则夹杂在工人阶级意识与农民文化的纠缠中逐步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共组织结构此时也发生了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和农民自上而下的逐级分布特点,这是时代、地理和文化诸因素的综合选择。此时中国革命模式的转型和重新塑型,充分体现了国际因素、地域文化、组织构成等要素间的复杂影响,也创出了有别于苏俄革命的中国特色革命模式。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管学院教授高尚斌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管学院教授高尚斌的报告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历史经验》。他认为:建党百年之时,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此历史关头,研究和总结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百年经验,意义重大而深远。他在报告中从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视野梳理和阐释了百年党史;论述了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百年经验;论证了今天怎样传承百年经验及其意义。他强调,领导坚强、团结统一,特别是党中央的领导坚强,是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决定性条件和最重要法宝。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太原的报告题为《从长时空看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他认为,五四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一起涌入中国,为何马克思主义最终脱颖而出,在中国入地生根,并在1949年以后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似乎无需再诠释的问题,实际上隐藏着一个似未曾引起充分注意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诸如唯物主义、群众革命、治世路径和理想社会等。这种亲和性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现代思想演进中的主流,无论何派思想,即使处于对立地位的三民主义和基于中间立场的自由主义,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由此,还可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中国化”。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的报告题为《何谓“大党史”》。他认为,对于“大党史”,现有的表述主要是中央和省级党史研究室所谓“大党史工作格局”,而学界则更多是一种坊间之说,未见有过专门的阐述。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党史”似可解释为:提升为独立的历史学一级学科,研究党的历史的所有方面,运用一切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学术共同体。一切历史,包括党史,已经定格,原本并无什么大小之分,但在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群体与个体等方面却有“大”“小”之别。以往学界虽已有“大党史”的研究行动,但仍缺乏“大党史”的自觉意识,只有强化乃至内化为自觉的实践,才能真正走出矮化或窄化的局限,将党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之后,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43篇论文分为3组,进行了3场讨论。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主题,学者们进行了范围宽广、内容丰富的探讨。有的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进行了考察,有的对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进行了研究,有的关注日常生活视野中的中共党史,有的关注国际视野中的中共党史,有的关注延安十三年的中共党史,有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建设、军事策略与行动进行了考察,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在讨论中,学者们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这次论坛的论文质量较高,议程安排合理,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尤其是多位论文报告人提出,评论人的评议非常精彩,含金量高,切中肯綮,对于自己进一步修改论文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的年轻学者提出,这次论坛使自己感受到了学术探讨的魅力,开阔了视野,对自己的学术成长将大有裨益。

  会议的闭幕式由《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应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正林、延安大学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必选、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卢晓娜分别发表了参会感言。最后,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东维教授致闭幕词。此次论坛圆满落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