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学术研讨会纵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2)
辛亥革命网 2015-12-18 08:50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朱晖 黎旭升 查看:
正因为孙中山文化的重要性,中山市一直在以孙中山文化塑造中山城市文化符号。丘树宏指出,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和核心。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文化则是近代文化之魂,是中国近代史的最高代表。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其成长过程中故乡对他的影响很大,而他对故乡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持续的、正面的、积极的,无论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孙中山对家乡的影响和家乡人民对中山先生的崇敬、热爱依然如故。中山人高度认同以孙中山文化作为中山这一座城市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一位伟人成就了一座城市。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共和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他为改造旧中国鞠躬尽瘁奋斗一生。他的家乡香山县因纪念他而更名中山县。而中山这个地方更因他而扬名世界。作为孙中山故乡的中山市,一直深受孙中山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孙中山文化跨越时空,充实丰富了本土的地域文化,对中山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演讲的最后,丘树宏呼吁将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孙中山文化的特质是:中国近代文化的灵魂,既领导和印证了近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继续印证和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孙中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虽在中山,但仅仅由中山市来做则远远不够。因为孙中山既是中山的,更是广东的、全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中国影响世界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伟大人物并不多,而孙中山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中山文化不仅是中山市的命题,也是广东的命题,是国家的命题,甚至可以是世界性的命题。”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顺力:
“振兴中华”到“中国梦”是历史发展必然
“强调民族‘复兴’,意味着要挽救贫弱的中国,恢复并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先进民族所应有的兴盛。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伴随着一个半世纪前清朝统治者的‘天朝梦’的幻灭而产生的。”黄顺力认为,“天朝梦”的幻灭,也即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本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双重压力的结果。因此,国家要挽救,民族要复兴,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从这里发其端绪。
黄顺力说,社会和学界曾有过这样一种表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其中,孙中山是促使近代中国从“天朝梦”中真正醒过来的伟大人物。
黄顺力认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有三点现实意义可以给予新的时代启迪:第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宏愿是要把一个外遭列强侵略、内受封建压迫的贫弱中国,改造建设成为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既与“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高度吻合,也与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一致。纪念孙中山先生,认识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更加踏实地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信心地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而这正是对我们当今坚持道路自信的历史启迪。
第二、从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学者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纪念孙中山,将激励海内外全体中国人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这一彻底的、完美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其意义将更为深远而巨大。
第三,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遗训为激励,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孙中山,我们要将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联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把握历史机遇,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携手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廖大伟: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梦想
廖大伟认为,振兴中华是孙中山的远大抱负和毕生追求,也是这位伟人中国梦的生动表述。孙中山第一个明确提出振兴中华这一梦想,而且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以及认知深化能将梦想不断加以丰富与臻善,以至于振兴中华之梦鼓舞了那个时代,并且传承了下来,直至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之奋斗。孙中山振兴中华之梦,无论是提出当初,还是三民主义将内涵凝练充实之后,其诉求的内核一直没变,这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世界大同,而其中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更在人民之幸福,社会之和谐,它既是民族振兴的价值取向,也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标准所在,因为归根结底,“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的中国梦是理性的、文明的、开放的,同时也是辩证的、实践的、执著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孙中山之所以令人景仰,念念不忘,不仅在于他恢宏的憧憬、胸怀与蓝图,还在于他杰出的担当、追梦和有衡,尽管坎坷跌宕,却始终锲而不舍。如今回眸这位伟人,其梦想、理念、言行和精神,已然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既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中国延续到了现在。这是一个‘使中国摆脱困境,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梦’,其中‘振兴是基础,复兴是目的。振兴与复兴是系统变革中国的不同阶段’。”
廖大伟介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仍一直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前途进行设计。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应该超过英美,所以他设想要在广州建立中国南方大港,在宁波一带建立中国东方大港,在唐山一带建立中国北方大港,而且一一标注在地图上。港怎么建,要建多少万里公路,多少万里铁路,要把铁路建到西藏,要在长江三峡建立大坝,这些孙中山都提出过,设想过。可以说,孙中山为中国的现代化绘制了最初的蓝图,他对未来的设想,应该受到后人尊重,也确实受到了尊重。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中华民族不懈地奋斗,共同努力。如今当我们共同怀揣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历史,不应当忘记孙中山,不应当忘记百余年来那些为梦想奋斗的中国人。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执著,让我们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执著,让我们有了基础,充满希望。”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人员娄亚丽: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超越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著作《实业计划》描绘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娄亚丽从体现孙中山经济思想成果的《实业计划》为切入点,考察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启迪,进而梳理孙中山经济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之间异同,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娄亚丽指出,孙中山看到了中外交流与合作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业计划》中就曾提议修扩充西北铁路,联结欧亚,但在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时代,孙中山的理想只能付诸纸笔。“如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设想,重新探寻丝绸之路的精神,促进丝绸之路沿线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注重区域经济开发,以点带面,通过区域发展促进全国一体化发展,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注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助。《实业计划》以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港口为中心,以沿海为主轴,依托三大江河及六大铁路系统,把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大经济区。”娄亚丽说,现在看,如今“一带一路”战略在孙中山先生生前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区域的区位功能定位。
娄亚丽认为,孙中山也认识到中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以及东西部的人口及资源优势,试图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并倡导对外开放。“这些在‘一带一路’中都有体现和深化。”
娄亚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正在逐步实现孙中山的理想。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的预见性也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体现出来。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下是超前的,但是却对今天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带一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是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正在将孙中山的经济规划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