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学术研讨会纵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
辛亥革命网 2015-12-18 08:50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朱晖 黎旭升 查看:
12月14日,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中山市政协联合举办的"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召开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共中央将隆重举办纪念活动。民革作为以学习继承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为基本特色的参政党,也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14日,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中山市政协联合举办的“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召开。该研讨会是民革中央开展纪念活动的一项准备工作。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孙中山文化”等命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家有:
弘扬孙中山的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他不仅带领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时代的中国人民走进共和民主的新时代,而且还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繁荣富强。”林家有认为,孙中山不仅是20世纪中国产生的伟大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用他的智慧和意志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他也用他的理想去感动、启导国人,走出中国的困境,决心建设一个共和、民主和富强的中国,实现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中国梦。
林家有认为,爱国、革命和建设一个民主和强盛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孙中山的理想,也是他的抱负。他用他确立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去指导和发动国民起来反清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旧时代,开辟了中国走向共和、民主和富强的新时代。所以,三民主义是他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也是他建设国家的文化思想基石。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奋斗中,他用他的思想和智慧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为一个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铸就中华民族国族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中华文化,为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的深厚基础,影响深远和重大,至今仍有启迪的意义。”
林家有表示,当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后,他便将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与中国的政治文明糅合起来,提倡中外优秀文化互补,建构一个中外文化调和、多元文化交汇、选择和融合的文化发展模式,改变中国中外文化对立、矛盾和冲突的发展模式。孙中山认为,只有文化强,民族才有力量,只有文化自觉,才有强国的力量。民族文化是强国的粘合力、人民坚固的团结力,也是骨肉同胞的亲和力和汇聚力。也只有文化的认同才有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只有文化的高度的认同感,才会有亲密无间的粘合力和不可动摇的团结力,只要全民族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强国富民、复兴中华的中国梦。
林家有在演讲时呼吁,孙中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历史伟人,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复兴中华民族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国梦的需要,也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实现强国富民、幸福美满生活的需要,自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保证,每个人都应以身作则,忠实地维护。孙中山留下1000多万字的文化思想遗产,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重读孙中山的书,认真领会他的精神和思想,为我们当今社会建设汲取有益启示,加速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
拓展孙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人物研究中可谓最具特色且成果丰硕。但孙中山研究成果如何与时代发展结合,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审视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提升、利用和推广,使之融入时代大潮等方面仍有巨大的空间。”丘树宏围绕孙中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如何拓展孙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大力度弘扬孙中山精神,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精神力量进行演讲。
丘树宏认为,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技术,以及以上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等。“孙中山文化这个概念是中山市率先提出来的。中山市认为,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丘树宏表示,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思想文化都有独特之处。孙中山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革命性以及兼收并蓄的广泛性的特点。孙中山的中西融贯文化观,阐发了革命与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因袭与批判、开放与消化、融贯与创新等关系问题。孙中山的思想,除了印证了昨天我们的历史走过来的路子,也印证了今天我们的路子,更启迪、引领人类和中国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