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还是遗弃?庚子首义遗址前景堪忧
辛亥革命网 2011-02-11 00:00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潘咏 查看:
野草丛生、断壁残垣,岁月正一点点洗刷去曾经的记忆。马峦山上,一排罗氏大宅依然存世,却很少有人知道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打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枪,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这里也曾是东江纵队的临时司令部,成为岭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心所在。如今,年久失修、缺乏保护,已让这片值得我们纪念的遗址前景堪忧。
遗址藏身深山里
从在建的大运会坪山分会场后面的一条小路上山,走过蜿蜒的盘山公路,经过马峦山水库、红花岭水库和几个小山塘,罗氏大屋群落就坐落在山坳之间一个叫做围肚的小村庄里,这里就是庚子首义的遗址所在地。
旧址部分房子已经破败不堪
一座占地约120平方米的小楼首先出现在眼前,马峦社区的干部向记者介绍,这是当年孙中山为了马峦村的孩子们向海外华侨募资筹建的强华学校。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子孙科还为学校亲题一副匾牌“庚子革命首义中山纪念学校”。由于年久失修,门楣上方由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强华学校”四个大字,基本已随墙皮脱落,仅存的墨迹,在随行人员的指点下,依稀可辨。学校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也早已失去了其原来的使用价值,但对于生长在马峦山的上一代人来说,这一段特殊的革命历史,却是马峦人的骄傲。
走过“强华学校”就来到了罗氏大屋,罗氏大屋群落中的罗氏祠堂,也就是当时的司令部,是群落中最鲜艳的建筑。祠堂两边各有一座古老的碉楼,碉楼四四方方,看起来能经风雨,有三层楼高,每层的正中间有个正方形的小窗,两边是枪眼,防御功能十分明显。
“兵工厂就在那边,但已经看不到了。”
祠堂的围墙正面开有一正门两侧门,中轴线上为一开间的前中后三室,围墙内由三横三纵的单排屋组成,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罗氏祠堂门口有块石碑,上面刻着:庚子首义旧址。不过祠堂年久失修,已显得败落,屋顶满是青苔,墙壁也裂开了缝隙,不宽敞的小道上只停着一辆破旧的小推车,窗户上挂满蜘蛛网,透过窗户,垮掉的家具依稀述说着曾经的喧嚣。
在强华学校的门口,有块石刻的路线图。循强华学校往新屋方向约1公里,在一片藤蔓遮蔽、杂草丛生的小山坳处,竟然隐藏着孙中山革命兵工厂的遗址。如果不是随行人员的指点,谁也发现不了这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兵工厂。据传,兵工厂原有18间土屋,而今,只能找到约数米长的一段墙基,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痕。
庚子首义源自马峦山
搜索百度百科,对于“庚子首义”的解释是:“它真正打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武装斗争阶段的历史性转折点;它用血与火的战斗唤起了民众,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前奏。”
旧址到处可见荒草掩埋的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