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的重要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9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郭尧图、李志洁 查看:
胡波 :不能让年轻人忘记这段历史
(中山市文联主席)
“刚才好几位老师和前辈都讲了很多的细节,‘三·二九’广州起义这样一段历史,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胡波认为,广东省政协、广州市政协能够召开这样的会议,对我们的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胡波说,他最近参加了某国际旅游小姐大赛最后的评审会,当时有一位主持人问一位参赛选手,孙中山有什么名言吗,这位参赛选手就说我知道,公为天下。“而且是学文科的大二学生,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值得我们反省。”胡波说,问这位学生知道不知道中山先生哪一年出生的,他们不知道。读过他的什么书吗?他们说我不读书,我就看看杂志、上上网。
“辛亥革命是感人、悲壮的一段历史,怎么传播给大学生,这样的教育非常重要。”胡波强调,一百年前革命先人发动了起义,献出了生命;一百年后,我们除了纪念,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学生为什么不了解辛亥革命、不了解我们的历史?”胡波建议,文学艺术在这一块的作用不可缺席,可把这些历史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进入学校、进入机关、进入社区、进入孩子们的脑海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革命后人
“在一百年前的辛亥年,有两大革命活动,一个是广州起义,一个是武昌起义,两个起义都是很有关联的,这是中山先生自己的感受,写在文章里。”
孙必达 :念序缅怀孙中山
(孙中山曾侄孙、全国政协委员)
“刚才听到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我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地方,我只是希望读一遍,跟大家重温一下中山先生对广州起义的评价。”1921年,孙中山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作序,纪念了广州起义,孙必达在座谈会上专门念了一段。“这是中山先生对广州起义的评价,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之际,在一百年前的辛亥年,有两大革命活动,一个是广州起义,一个是武昌起义,两个起义都是很有关联的,这是中山先生自己的感受,写在这篇文章里。”
孙必达说:“我希望我们能将这些事实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让年轻的一代作为一个爱国教育的最好工具。”
黄伟民 :现场捐献黄兴 书信
(黄兴的长孙,第七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伟民提到,辛亥革命和黄花岗起义今年都是一百年的纪念,其先祖父和先父都亲自参加和领导了“三·二九”起义,“对这座美丽的英雄城市,我们黄家是怀有深厚感情的。”黄伟民说,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样一个重要的聚会,给辛亥革命后裔一个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谈完感受,黄伟民还读了一段其先祖父黄兴填写的一首词,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们。黄伟民还专门带来了一些资料,其中一个是一本书,另一个是黄兴在1910年写给中山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对黄花岗起义非常重要。”黄伟民说,正是这一封信促成了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集秘密会议,也就在那里定下了“三·二九”广州起义。
郭月虹:郭继枚 烈士事迹
(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烈士郭继枚的侄女)
作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后人,郭月红说,她从小便从长辈那里听到其伯父郭继枚的事迹。“郭继枚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祖籍增城,侨居马来西亚,那是其父亲买下的居屋。”郭月红说,其伯父郭继枚自幼生长在马来西亚,成年时一度回国读书,回到马来西亚适逢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讲革命救国之道。
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危难,郭继枚积极参加活动,和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于冬红一起参加同盟会组织。其父亲见儿子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工作,便用儿女之情促动他,给他娶妻,但是他不为所动。婚后三天便秘密踏上回国之路,参加孙中山先生策划的广州起义。回国前夕他首先将辫子给剪了,为了不让家人看到,所以整天戴着帽子,睡觉也不脱。
“临走的时候他还从父亲的钱箱里拿了三千块回国,这是我爷爷和伯母说起郭继枚的事情时,我们才知道的。”郭月红说,伯父郭继枚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参加了敢死队,在攻打总督府时冲锋在前,郭继枚与黄兴等人打进总督府,后随黄兴撤出,激战时经北京路退至大南门,牺牲在那里,年仅19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