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政协委员建议“串联”辛亥革命35处史迹
辛亥革命网 2011-02-24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何雪华 查看:
广州正在全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除了2200多年古城历史,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莫过于广州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史迹。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正是从广州迈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广州近现代革命史迹中有全国、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96 处,其中辛亥革命在广州留下了广东咨议局、大元帅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大大小小35处史迹。
适逢广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广州市文史专家、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参事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出谋划策,提出辛亥革命遗迹的保护利用、修缮复原等建议和意见,“串联做大”革命历史纪念线路等思路涌现。
政协委员热议
吴雪玲委员:辛亥革命史迹不止是广州的财富,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财富,因此宣传范围要立足全市,扩大至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
余增平委员:政协有大量文化、考古、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与职能部门联系,促进辛亥革命史迹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专家学者责无旁贷。
朱俊强委员:辛亥革命的准备、酝酿、发展、推进过程中,广州都是重镇,这座城市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但我觉得广州市民对这段历史的自豪感并不是很强,可以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去宣传。比如抓住“中国人为什么不留辫子了?为什么老百姓见官员不用再磕头叫老爷了?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公历纪年?”这些问题都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
市政协副主席李勤德:广州现存的35处辛亥革命文化遗址,分属多部门管理,没有很好地整合资源,最好是统一都划归到文化部门管比较好。
现状:辛亥革命史迹保护得很好 宜整合成城市品牌
修缮、复原、保护、开发利用,这些都是历史文化遗迹的常规性做法,文史专家黄淼章、广州市政府参事冯歌阳以及辛亥革命烈士后人都表示,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邓荫南墓等众多辛亥革命历史遗迹、烈士墓的保护、管理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华侨五烈士之一谢八尧的外孙女杨女士曾对记者表示,“以前(华侨五烈士)墓园乱七八糟,现在有人管,比新中国成立前好得多了。”
不过,是否将史迹圈围保护起来就足够了?答案在专家和市民的眼里显然都是否定的。2008年广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召开时,分管市领导就曾感叹“连广东近代革命馆那么好的地方,门口都被卖花卖草的遮住,广州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够张扬”;1996年开始一直为恢复广东咨议局旧址大门原貌的文史专家黄淼章,追求的正是让史迹走出“身居闹市无人识”困境;市政府参事冯歌阳近年来一直为串联辛亥革命史迹形成“广州辛亥革命纪念游”奔走呼吁;不少广州市民自发“发现广州”,上传辛亥革命史迹图文,仅2009年6月大洋网论坛上“广州有条先烈路”的帖子10天就引来跟帖“盖楼”至118层,网友惊叹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史迹。
正是基于广州辛亥革命史迹多而现存状况好,但多数欠缺标识引导且分布零散的现状,多位文史专家、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参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串联”规划和标识完善等整合利用思路,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宣传历史文化,提高广州文化软实力和城市魅力,擦亮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城市品牌,为广州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串联”:整合史迹推出辛亥革命纪念游
现状:35处革命史迹散布全市各处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革命生涯最活跃之地当属广州。1895年3月,他在王氏书舍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决定10月26日发动广州起义,这是孙中山走上武装革命道路之始;之后的1910年广州庚戌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先后3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广州辛亥革命史迹与孙中山的足迹密不可分,在全市共有广东咨议局旧址、越华路小东营5号为“三·二九”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原两广总督府(现省民政厅)“三·二九”广州起义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等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共35处,这些史迹散布于越秀区、黄埔区、荔湾区,甚至远及花都区,分布零散且距离较远,缺乏统一管理。
建议:分主题按路线整合史迹资源
冯歌阳认为,仅“三·二九”广州起义就可以串联多个史迹,形成“广州辛亥革命纪念游”的主要部分:加强保护小东营黄花岗起义指挥部原址,并将周边100米范围纳入保护,可确定为黄花岗起义历史保护区;在原两广总督府(现省民政厅)门前设立黄花岗起义纪念碑;在越华路一带设立黄花岗起义纪念浮雕墙,同时标明黄花岗起义历史参观路径,包括小东营起义指挥部、原两广总督府门前起义纪念碑、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墓。
黄淼章则更加看重先烈路史迹的“串联”整合,“先烈路是全国最独特的、唯一以‘先烈’命名的道路,应该修复整合”。黄淼章说,短短3.6公里的先烈路,俨然是展示中国民主革命的英雄和历史的“博物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朱执信墓、邓荫南墓、张民达墓、邓仲元墓、兴中会坟场、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华侨五烈士墓、十九路军陵园等共20多处近代革命先驱的墓址。这些墓园,不仅可带出辛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故事,就连墓园本身建筑也各具特色,风格鲜明,颇具建筑美感。
黄淼章认为,先烈路烈士墓大多保存状况不错,但兴中会坟场、十九路军陵园等的大门多因城市发展而脱离大路,陷入民居和商业建筑包围,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先烈路上陵园、墓园、坟场开向先烈路的大门按原有风格修复;然后就是完善标识,形成容易抵达和参观的氛围,强化先烈路陵园荟萃的“博物馆”特点,形成类似于南京雨花台游览区、上海龙华烈士纪念园区的民主革命纪念地、爱国教育基地、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张扬”:让一众史迹走出“深闺”人人识
现状:不少史迹隐入街巷戴上“面纱”
据文史专家介绍,广州辛亥革命史迹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与“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及之前两次起义相关的指挥部旧址、起义旧址、陵园;广东咨议局旧址;孙中山在广州革命活动遗迹;兴中会坟场、华侨五烈士墓、邓荫南墓等直接遗迹。目前除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大元帅府等少数广为人知外,绝大部分史迹仍然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原为私人物业,上世纪50年代由李诵刚遵先辈遗愿捐献给国家辟为纪念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经过环境整治可开放参观,砖木结构式民居原貌保留,但面积很小,周边引导标识不足,市民游客难以到达。
位于烈士陵园内的广东咨议局旧址更是成为“园中园”,2010年底拆除了围墙,但依然没有自己的大门。“广东咨议局旧址是辛亥革命重要遗址,武昌起义胜利后广东也是在这里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后来先后成为省议会、非常国会、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孙中山曾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黄淼章说。据统计,自1999年重新开放以来,广东咨议局旧址每年只有3万人左右的到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