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切勿滥用民主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28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8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纪念辛亥革命,切勿滥用民主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8日)& ,纪念辛亥革命,切勿滥用民主 [投稿],

纪念辛亥革命,切勿滥用民主

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8日)

 

        许多人给“辛亥百年”戴上很多的高帽,也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所说的那样“符号化”。

         在最近一次新书推介会上,张鸣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在很多人心中,辛亥革命就是民主共和的一个符号,我觉得这样就把这场革命看得太简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真正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既不是西化的习染,也不是零星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制度的革命。而是革命后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患着求新症,什么东西,不求最合适,只求最新,最时髦。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更多地去反思。这种反思还远远没有结束”(《厦门日报》2011年3月27日)。笔者为张鸣教授叫好。

        民主和共和并不是一种制度而已,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沉淀,一种习惯,一种氛围。许多人误以为,在自己的额头上写上“民主共和”,自己就会变成民主共和的人物,其实不然也。笔者之所以如此大段落地照抄张鸣教授的原文,主要想补充说明,一个习惯于做西餐的厨房和大厨师傅,肯定不能因为在厨房的门口贴上“阿拉伯菜”就可以做出阿拉伯菜的;反之亦然。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境地,甚至惨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道理在于此。

        中华大地,长期惨遭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之后的“五四”运动让男人剪掉了辫子,让女人天足,让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走进人民的视线,这都是光荣的。不过,有谁敢说,在人们心头的“辫子”,在人们头脑里的“小脚”就真的已经消失了呢?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明白了,其实很多的恶习还在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比如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滥用民主”行为。

        台湾有蓝绿之分,所以为了反对而反对是一种使社会空转的恶劣行为。这种行为的破坏性本质上和中国大陆的“文革”没有区别。有人说,这是一种民主;但是,它是一种“民主暴力”。

        在大陆也有这种现象。笔者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民主有时会被暴力所代替;真正的民主有时会被假民主所击垮。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鸣教授的观察和忧虑是真心实意的,是对于“中国特色”的一种真知灼见。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世博会的瑞士馆外面,笔者发现大量的无序参观者在互相打斗,争夺盖章的快捷性。于是,笔者主动站出来,让大家排队,然后妇女儿童优先。结果,很快就盖了200多个,最后没有他人要盖了,才给自己盖。可是,这时有一个年轻的眉眉突然跑过来对我破口大骂,问我为什么这么鸡婆,凭什么要把印章把持在手。

        笔者还有另外一位朋友,是外国公民,在中国有房产。因为他住的小区很多人不交管理费,加上管理混乱,业主互相抢夺公共空间,最后物业公司卷款跑了,导致有的业主家里失窃。在危难的情况下,朋友和失窃的业主主动站出来,免费为大家服务,从不贪污,不腐败,公开账目。几年过去了,朋友的民主作风给朋友带来了麻烦,那些企图抢夺公共资源的人用暴力打过他,那些有不当行为的人一旦被阻止,就会纠结他们的“利益共同体”来闹事,甚至动武。朋友尊重法律,但是却无法让大陆的公安民警充分地履行自己的应该履行的法律职责。

        当有人敢于颠倒是非的时候,民主就会失效,因为利益共同体是只看立场,不看对错的。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笔者最深的感触就是,许多人会滥用民主,然后在无序的痛苦中互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