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心态要超然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7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纪念辛亥革命,心态要超然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7日)人必须有自豪感;可是,人经常 ,纪念辛亥革命,心态要超然 [投稿],

纪念辛亥革命,心态要超然

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7日)

 

人必须有自豪感;可是,人经常一不小心就会自我膨胀,把自豪演变成自恋,自大甚至自负。

 

一般来说,感性的人都比较容易自恋,自大甚至自负;所以,人们经常开玩笑说,文人多大炮。所谓的“大炮”,就是夸大其词,信口开河,闽南人称为“爱响空”,广东人称“车大炮”。

 

关于“辛亥革命”是不是特指“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是不是“武昌首义”的争论,恰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比较感性的。在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读者经常可以感受到意境中的心境,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心境中的感性。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的“三秋”和“十里”其实就是一种心境表述而已,其量词无需准确和精确。南唐后主李煜在《破阵子》一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里的“三千里地”也同样是在表述“国家的辽阔”。读者千万不要“直把杭州当汴州”。

 

早些年,人们一提到“广东菜”就会联系到“煲汤”。当有人夸奖“煲汤”的美味时,不要陷入一个误区,即“广东话”就等于“煲汤”;因为其它菜系也有汤品,比如江西菜就有“煨汤”,福建菜就有“炖汤”。人们经常喜欢用“第一”来招揽客户,是一种商业手法,比如“湖北第一菜”或者“广东第一家”,等等。中华文化对于“第一”和“首次”有些走火入魔。

 

关于“武昌首义”和“辛亥革命”的争议之核心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政治商业化。在人们的心目中,如果咱们家乡出了个伟人,那几乎等于说,俺们这个家乡的人都是伟人;或者说,咱们这个地方是人杰地灵的,便可以吸引外地人来参观,旅游,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收入。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1911年是“辛亥年”;那一年发生的革命暴动因此都被归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不是一次革命,而是那一年发生的革命,如同“广东菜”不特指“煲汤”的道理。当然,由于“武昌起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所以的确让人觉得有“荣归主帅”和“一好百好”的资格。这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的另外一个偏激,那就是要么全好,要么全坏。通吃!

 

“武昌首义”的争论也是如此。武汉认为,“首义”就是“第一次起义”。孙中山的确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用过“武昌首义”的称呼,可那只是说明一种感恩和客气。“首”不一定就是“第一”,而有可能是“成果最大”,“最为重要”之意。孙中山的“大总统”也有“大”,但只是一种“夸大”的用词。否则,美国总统为什么不自称“大总统”呢?

 

当然,自恋不只是中华文化的特质,高丽文化和大和文化也如此,比如韩国人把总统就称为“大统领”,日本也自称为“大日本”一样的道理。在两岸纪念辛亥百年的当下,两岸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大陆的相关省市更不能“自相残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发生地震的时候,灾民面对救灾物资的时候都是拼命抢夺,因为抢到似乎就是赚到;可是,日本这个民族很特别,因为他们面对灾难,面对不足于果腹的饭团,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自己这个民族。

 

中华民族喜欢自我抢夺;而自我抢夺的惨痛教训就是最后总是被外来强盗“通吃”。放下商业的心态,放下占便宜的心态,放下抢到就等于赚到的心态,放下前人革命后人争当“革命先锋”的心态,这样才可以让对岸看到自己平和的心态。如果两岸真的想统一,不是依靠内部的再次争抢,因为国共两党曾经争抢过,也抢输过,所以就不会轻易地再次参加争抢闹剧。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