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华共和之父”
辛亥革命网 2011-03-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都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此话有道理,特别对政治之事。
政治其实是一种类似于贸易的职业,主要负责众人之事,包括权力的分配和利用,也包括资源的开发和再开发。和商人一样,政治家的聪颖之处在于懂得交换的规则,然后从中获益。政治家其实还有一种本事,那就是打破原先对于自己不利的规则,然后重新制定新的规则。
政治是需要文才和武力的行当。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口才好,哪怕是心术不正的人,都可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当文才好的人多了之后,或者说是愚蠢的人多了之后,大家各自为政,互相谁也不服谁,武力便成了解决问题的捷径了。早年的孙中山因此开办黄埔军校。
孙中山本是淘气的孩子。13岁的时候,童年的孙中山受到哥哥的资助到美国就读小学和中学,为期四年左右,然后回到香港就读五年的医科。在他投身革命之前,他其实是澳门镜湖医院的一名西医。按理说,孙中山是一名读书人,也是一名没有武(暴)利倾向的岭南人。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的岁月给了孙中山向往自由和民主的空间。姑且不说他小时候因为淘气而砸了当地的庙宇,引发了父母的恐慌,最终被送到香港去躲避这件事,单单看他敢于上书给李鸿章,就说明他胸中有一股正气。不过,在封建社会,有正气则经常要受气。
孙中山当然曾经是受气的满清臣民之一;但是,他不满足于当一名满清的奴才。于是,他选择了反抗,选择了一条流亡海外的“不归路”。在漫漫16年的岁月里,孙中山有过各种的人生经历,包括为革命筹款和奔波。也许,孙中山和无数的中国政治家一样,无法和另一些政治家和平共处;但是,他的心中却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政治家必须有自己的理念,这样才可以做到名正而言顺。孙中山正是因为得到了林肯“三民精神”的指引,创立了自己的“三民主义”,所以才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推崇。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国民党”当然曾经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集团,所以才可以在曲折之中建立并且维护了“中华名国”这个政体的运作。应该说,孙中山被推崇为“中国国民党永远的总理”,以及“中华民国国父”是有其政治上的需要和合理性的。遗憾的是,后来中国国民党腐败了。
中华民国是一个共和政体(Republic)。所谓的“共和政体”就是人民在宪法的框架内依法参与国家的民主管理;所以,拉丁文“共和”就是“众人之事”的意思。1949年,中国国民党因为腐败而被推翻,目前只管理台湾地区,暂时与管理着中国大陆的执政党在政治上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和平”关系。在大陆被取代了的“中华民国”和正在大陆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利益的政权,同时都宣称自己才是继承孙中山“自由,奋斗,救中国”信念的合法政府。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共和理念的最大公约数。
既然孙中山曾经为了中国的共和而努力过,并且被“中华民国”尊称为“国父”;既然中国大陆政府也在努力使“中华民国”回归成中国的一部分(或者说,双方在一定的政治条件下共同回归成中国的一部分);那么,海峡两岸的政府为什么不面对现实为孙中山进行更加理性的定位呢?海峡两岸政府若把孙中山共同尊崇为“中华共和之父”的话,那么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就可以正名为“中华共和之父纪念馆”了。果真如此,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