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保持个性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5-04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5月4日)   &am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纪念辛亥革命,保持个性作者:吴毅峰(2011年5月4日)   nbs ,纪念辛亥革命,保持个性 [投稿],

纪念辛亥革命,保持个性

作者:吴毅峰(2011年5月4日)

 

        今天是中国“五四青年节”的纪念日。前夕,温家宝总理邀请首都青年代表到中南海座谈。

        在座谈过程中,温家宝总理对于青年成才提出五点希望: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之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他的母校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中也寄语中国青年学子要“保持个性”(China Daily:maintain their individuality by thinking independently)。根据2011年4月25日《中国日报》报道,胡主席还提出,“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place quality at the top of their agenda and enhance innovation and research”(笔者译: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创新科研能力)。由此看出,中国青年在个性方面和世界水平是有差距的。

        人其实都不愿意认输,有时还会睁眼说瞎话来糊弄自己,糊弄别人。中国领导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国家年轻人的不足,应该受到表扬。可是,中国年轻人为什么会失去个性呢?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各种的答案。1919年的“五四青年”们有一大堆是接受世界先进教育归国的,可是最后大多铩羽失败了,很是讽刺和可惜。陈独秀可谓是中国“五四运动”的旗手之一,也是中共的创党元老之一,最后也穷困潦倒,众叛亲离。这又是为什么呢?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猛然回头才发现,原先被人踩在地上还吐了唾沫的人很多其实正是伟人;而原先被人高高捧起放在神坛上的人很多其实只是俗人而已。在中华大地,人们千百年来总是“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惜的是,孔子同时又鼓吹“君君臣臣”的封建愚忠观念,为封建的奴隶等级摇旗呐喊。于是,千百年来,像何珅这样的太监才可以成活,才可以辉煌腾达,才可以光宗耀祖。结果,整个民族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最后被外敌随意蹂躏。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清华学子,后来不也曾经被贴上“右派”标签?

        胡锦涛主席鼓励青年学子要“刻苦学习,提高修养,创新思维,投身实践,保持个性,张显本色”;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两者异曲同工,也都讲得很到位。可是,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却至今没有办法培养出“诺贝尔奖”的科技获得者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答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思考。可是,他们敢于讲吗?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敢讲,因为这个曾经的美国穷小子生活在“有个性”的地方。在克林顿的自传《我的人生》中,克林顿有如下的文字,“对于家父的实际人生比我想的要复杂,我并不感到意外”,“孩童只要有一个人让他们有这种(注:被认为重要)感觉,长大后就会有所成就”;“在今天的美国,怀才不遇的人是所在多有,其中很多是新移民”;“罗杰漂亮的侄女维吉尼亚,我一直很喜欢她”;“我身上也有那种力量(笔者注:暴力)”;“他娶了年轻漂亮的妻子则让我神往”;“第一次对女生产生性欲的激动”;“亚娜那个吻让我回味至今”,等。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人生是喜剧,也是悲剧(克林顿《我的人生》)。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一生就是悲剧,因为他的国家是肯尼亚;奥巴马的人生则是喜剧,因为他的国家是美利坚。在中华文化中,喜剧和悲剧的界限之所以模糊因为社会没有是非观,没有价值观,没有向上的力量和信仰,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只有全对或者全错。那些有个性的人通常是全错的,因为他们不敢,不会,不屑到处说谎;而那些到处说谎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鸡犬升天。中华文化提倡“孝傲江湖”,让很多小孩感到“父母皆祸害”。试想一下,如果用“愚忠”,“愚孝”去代替法制和爱心,个性还能成活吗?人们可以去问问首都的那些青年代表们。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