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博弈,唤起全球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2)

辛亥革命网 2012-08-17 00:00 来源:澳中文传 作者:宋鲁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钓鱼岛争端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共同的历史记忆”的建立,更令香港和内地同仇敌忾,双方也产生了和衷共济、命运共同体的依赖感。钓鱼岛

  其次,正如上文所言,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和所有的国家一样,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矛盾丛生、冲突频发。更重要的是,中国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被否定后,新的价值观仍处于成形期,在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再加上中华民族不团结的国民性,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实是要大于其他国家。然而此时日本在钓鱼岛误判,一再采取激化矛盾的做法却成为中国凝聚共识外部因素。特别是此时的中国已经有充足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来应对,并屡屡在中日博弈下占据上风,更是赢得海内外中国人的支持和认同。这和藏独、台独、疆独的效果是同样的。这些分裂势力的存在虽然对国家的统一形成挑战,但也成为中国团结一心的催化剂。这恐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国无外患,必有内忧之意吧。

  最后,钓鱼岛冲突也为中国的统一、特别是心理上的统一提供了推动力。香港回归之后,认同中国人的比率在2008年奥运会和汶川地震之时达到最高,随后便逐渐下降。这其中的原因有双方制度不同、大陆现在所处发展阶段、西方的渗透(美国民主基金会每年用于香港的拨款高达数十万美元)。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的双方缺乏“共同的历史记忆”(其实一起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同恐怕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钓鱼岛争端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共同的历史记忆”的建立,更令香港和内地同仇敌忾,双方也产生了和衷共济、命运共同体的依赖感。特别是14名来自香港的中国人被日本扣留后,中央政府的外交努力也使得港人意识到中国的强大。应该说,这才是最好的国民教育。钓鱼岛争端显然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国民教育将会一再发挥其功效。

  台湾和香港类似,但更为复杂。自李登辉借民主化之机推行台独之后,在国家、民族认同方面,两岸渐行渐远。国民党虽然于2008年重新赢得执政权,但要改变现状也绝非一日之功。更何况双方也同样存在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缺乏共同历史记忆的问题。但日本在钓鱼岛做文章,却激发了两岸超越分歧、共同面对。

  上个月(即7月4日)来自台湾的“世界华人保钓联盟”成员黄锡麟等三人,搭船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台“海巡署”派5艘舰艇护航,但在距钓鱼岛0.8海里处,三人升起一面中国大陆的五星红旗对着钓鱼岛挥舞。此举自然在台湾引发了争议。而黄锡麟的解释:“出发太仓促,忘记 带‘中华民国国旗’,只好丢五星红旗。”

  其实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这一番解释,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陆的强大,也只有大陆才敢于对日本叫板、反击日本的挑衅,有能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保钓之争,不仅仅是重新唤醒两岸的中华意识,更是对大陆向心力的一种转移。这一次香港保钓人士被捕,不仅大陆外交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要求立即放人,台湾“外交部”以及领导人马英九也都要求“日本马上放人放人”。香港特首梁振英更是直接召见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除重申钓鱼岛和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更要求日方迅速放人。大陆、香港、台湾步调立场一致对外,共同捍卫国家利益和百姓权益,其效应绝非一个钓鱼岛争端所能涵盖。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领土争端的最终解决还是凭借实力(钓鱼岛僵持局面也是中日双方实力的写照)。钓鱼岛争端是中国崛起的推动力,是海内外华人抛弃分歧凝聚在一起的催化剂,是帮助中国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外在因素。只要中国完成现代化,国家实现统一,钓鱼岛何愁不会回到祖国怀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钓鱼岛争端美国同样也是赢家。

  二战后,美国实际控制钓鱼岛,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主权移交日本时,不顾两岸的反对,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至此,才产生了钓鱼岛主权问题。美国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
  一是在中日两强之间打上楔子,使之永远不能联手。更避免亚洲出现一国独大的局面。这也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传统。欧洲大陆法国强大时,英国就联合其他国家对付法国,德国强大时,英国就联合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付德国。日本在亚洲强大时,美国就联合中国等亚洲国家对付日本,当中国崛起时,又联合日本和周边其他国家对付中国。

  二是通过钓鱼岛,把日本牢牢的拴在了美国一边。虽然表面上美国表示中立,但中国要解决钓鱼岛问题时,美国因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三是钓鱼岛争端也被美国用于牵制中国的一个棋子。这不仅仅是在国外制造麻烦,也是在中美利益冲突中,和中国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为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也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只要利益足够大。更何况,钓鱼岛(不是夏威夷)和美国的利益毫不相干,实是空手套白狼。

  中美之所以能够成为钓鱼岛博弈的赢家,一是国力使然。二是政治智慧使然。

  中美两国同属广阔的大陆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庞大,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可以保证这两个国家经济上持续增长,人才也是辈出。而日本则是典型的岛国文化,封闭性、单一性是其突出特点。虽然也能出现伟大政治人物,但往往后继无人。明治维新一代退出历史后,日本崛起就丧失了外交智慧,屡屡失误(英日同盟终结、退出国联、全面入侵中国、与德国结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丧失了七十多年积累的成果,成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战后重新崛起后,在九十年代又面临人才瓶颈,不仅二十多年都无力摆脱经济困境,外交上也是乏善可陈。

  本来以今天日本之国力,是不应该在钓鱼岛进行挑衅——更不可思议的是,日本还同时在主岛、北方四岛和韩国、俄罗斯冲突,而是应凭借暂时还拥有的优势(经济实力、美国支持),通过让步换取其他利益(油汽资源分享、在其他领土争端获得中国支持)。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筹码尽失,终将一无所获。显然,日本正在大步走向这一结局。

  (本文作者宋鲁郑,为旅法政治学者、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